帝國要報復交趾,滅其國絕其祀。
帝國要報復洞蠻,同樣沒有絲毫手下留情的意思。
這兩件事都是亮在明面上的,帝國也不怕洞蠻知道斷無幸理后跟交趾賊一條路走到黑——在華軍看來,不論是交趾賊還是洞蠻賊,戰斗力只是比鹿難對付一點,但比野豬好收拾。
總之,除了人數夠多以外一無是處。
馮三虎兩千破二十萬(宣傳)的戰績證明了華軍這是自信并非自大。
邕州城下堆積如山的賊人尸體和繳獲的旗幟兵仗就是最好的證明。
從北方源源不斷開來的華軍也證明帝國確實有殺光洞蠻和交趾的打算。
所以,昆侖關以南,所有洞蠻都被嚇得跟鵪鶉一樣老實——沒錯,不是所有洞蠻都參加過去年交趾賊入侵的軍事行動,但誰能保證北方來的漢人能分得清洞蠻之間的區別?
漢人的官員可是最喜歡一刀切的,何況這次統兵大將還是殺神馮三虎。
傳說中這個人帶兵征服東海大國扶桑,一口氣殺了幾千萬人,把大海都填滿了!
這次救援邕州成功,四萬洞蠻和交趾俘虜,又被他殺掉一半,連求饒的機會都沒給。
洞蠻各部,不管是否依附交趾賊入侵過,此時都在口耳相傳:馮三虎這殺神,這次要把所有洞蠻和交趾男人全都殺光,女人分給邕州、欽州和廉州的幸存者為奴。
于是,蠻人洞主們都坐不住了。
那些并未附逆的洞主派遣親信到邕州,試圖為自己辯解。
那些曾經附逆的洞主,也在四處求爺爺告奶奶的想找一條活路。
然而似乎有些晚了,馮三虎本人是中將和未來南征軍的統帥不假,但他本人仍要歸兵部管。
外國和部落要想投靠帝國,成為外蕃,需要走禮部的門路,馮三虎只有戰場上接受敵人投降的權利,卻沒有接受外蕃的本事。
而分辨洞蠻是否附逆,以及附逆者罪行輕重,是帝國刑部的工作,在確認這一點并且對附逆者做出足夠的懲處前,禮部也不會接受新的外蕃投靠……。
這真是讓蠻人們煌煌不可終日,大家都在拼命找生路,倒是很少有人去想該不該跟交趾人一條路走到黑。
原因倒也簡單:華軍威勢太大,所有人都認定交趾賊死定了。何況邕州之戰期間發生的事證明了,就算投過去,交趾賊也不會把洞蠻當成自己人。
這個時候,被帝國宣傳司塑造為“天南一柱”的大英雄的蘇緘,似乎就成了洞蠻求生的唯一突破口。
因為蘇緘在邕州為官數年,熟悉洞蠻事物,堅守邕州八十天,他也分得清到底誰附逆誰根本沒參與這場入侵。
而且,蘇緘是抵抗交趾賊的英雄,他不會給賊人開脫,若是他表明那個洞蠻部族沒有附逆,帝國肯定會接受他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