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在嚴酷的草原上生活所必須的物資——布匹、鐵器、鹽、茶、糧食、酒等商品,都必須向漢人購買。
而且,與所有外蕃一樣,蒙兀人必須有帝國發放的赦書,才能到漢地貿易,國際間貿易的最大收入,仍然要留給漢人商隊。
不得不說,具體制定帝國國策的徐世楊和內閣,對外族的處理手段還是十分強硬的,就連依靠扶桑奴隸的血和淚開墾出來,已經漸漸有了收成的北大荒部分地區,在漢人移民大規模入住后,也要放棄那些土地,在遷徙到別的蠻荒之地。
這是奴隸必須接受的悲劇,帝國不會給予絲毫同情。
說道異族在內閣的命令下強制遷徙這件事,就不能不說一說帝國內地的統治政策。
正在準備同時進行的兩場半戰爭(針對察哈爾、交趾,以及只能算半場戰爭的帕爾斯)雖然牽扯了很多兵力和物資,但對帝國內部來說,這些戰爭其實影響不大。
至少不如大江南北的整合工作來的重要。
目前,帝國對內部的整合,說白了就是兩件事——北方的工業開始南下,南方的人口開始北上。
皇帝坐鎮金陵,北方有經驗的國有企業和內府企業都要南下開辦新的工廠,包括但不限于玻璃、肥皂、火柴、紡織、搪瓷、制鹽等民生工業,以及鋼鐵、軍工、造船和機器制造等重工業。
實際上,因為人口眾多,資本雄厚,工業南下推行的阻力并不大。
但另一項基本國策,所謂人口北上就得所想想應該怎么辦了。
帝國不能像對扶桑、索倫、蒙兀人那樣強制遷徙漢人,因此只能盡可能用更大的利益吸引人民自動移民。
接下來,帝國將開放北方的土地政策,允許人民自由購買北方空余的土地——特別是遼東、西北等新納入帝國不久的地區,這些地方空余土地很多,足以吸納很多人口。
帝國國民(不限南北)可以在每戶200畝的限額下購買這些土地,若是平民沒有足夠的錢,可以從帝國貸款。
這個政策基本是針對那些渴望擁有自己土地的佃戶的,對于有錢的大地主和豪紳,帝國決定采取一點更加強硬的手段,要求他們解除與佃戶的人身依附關系。
最簡單的辦法當然是減租減息。
像在北方一樣,帝國強硬的要求針對國內平民的借貸利息不準超過銀行基準,否則一律以金融詐騙罪名論處。
以往積年舊債,必須有雙方都畫押認可的借據,然后由帝國銀行統一負責清理——還是按照帝國的稅率。
這相當于帝國代替那些平民贖買債務,那些轉而欠下帝國大筆債務的民眾,必須北上,到帝國指定的地方生活。
清理舊債之后,江南的地主豪紳可以用帝國支付的錢財去投資自己心儀的產業,從傳統地主向資本家轉型。
當然,你也可以不轉型投資,不過不聽帝國的勸,將來就有可能要付出些代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