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神的子民沒有經歷過比這更大的會戰,也沒有經歷過比這更多的死亡。
——拜火教麻葛(祭司)法拉瓦哈
共和1796年6月的吉爾吉斯山戰役中,秦軍殲滅帕爾斯軍25萬5千人(徐代炫把民夫也算進去了),其中3萬5千人死亡,22萬人被俘。
此外還有大約12萬人逃散。
從撒馬爾罕(河中)出發的四十萬帕爾斯人中,最終只有三萬人跟隨達爾克和西斯瓦爾的帶領下成建制返回,后來有一部分,大約三萬人左右的潰兵陸續歸建。
被俘者絕大多數是民夫,也有很多來不及逃跑的步兵,這些年輕健康,脾氣溫順的俘虜成了此戰秦軍最大的戰利品。
因為負責甄別俘虜的秦軍武裝文官(沒辦法,秦軍核心人口少的可憐,因此包括官員在內,人人有武器,也有上陣義務)發現這些人大部分在帕爾斯的時候也是奴隸,而且完全沒有任何上升渠道。
與帝國的奴隸相比,帕爾斯人的奴隸生活更加困苦且沒有保障,落入漢人手中后,他們的生活水平反而有可能提高一些。
至少漢人的奴隸每天能吃個半飽,而且若是僥幸立下功勛,也有給自己贖身的可能性。
“二十萬聽話的勞力!”武裝文官們歡呼雀躍:“我們可以盡情開墾土地,興建水利了!”
“怪不得逃走的帕爾斯軍沒有帶走他們呢。”秦王感慨的說:“他們恐怕根本不在乎這些奴隸勞工吧?”
不過,對大秦來說,這些俘虜就很有用處了,無論是種地還是開礦,他們都可以讓更多漢兵和外蕃兵脫離繁重的生產,成為全訓士兵。
當然,在本土的援助暫時不會到來的時候,他們中的一些人也可以直接補充秦軍陣營的兵力缺口。
比如銀面具希梅爾西斯,他這個空頭皇帝已經開始嘗試利用俘虜組建自己的班底了。
在此之前,忠于希梅爾西斯的部隊,只有萬騎長卡拉德拉帶領的八百騎私兵。
戰役結束后,希梅爾西斯勸服了被俘的原帕爾斯萬騎長沙姆蘭,兩個萬騎長在被俘的帕爾斯士兵中挑選了部分愿意投靠他的士兵,各自組成一支三千人的部隊(各一千騎兵,兩千步兵)。
于是,帕爾斯皇帝(自認)希梅爾西斯一世陛下有了一支六千人的“大軍”。
這支部隊的裝備由秦軍提供——吉爾吉斯山戰役中秦軍繳獲了差不多十五萬件武器,武裝六千人簡直不要太輕松。
只是徐代炫不愿意給希梅爾西斯提供太多的鐵甲,因為他手下那些外蕃兵和鐵勒兵都眼饞這些玩意,剛剛成立的帕爾斯新軍也就只能分到六百套鐵甲,其余鎧甲得用皮甲之類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