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交趾人來說,這次和談唯一的好處,就是馮三虎感念他們使者的恭敬態度,沒有照例把所有人全都砍了,而是留下三個人,還放他們回到升龍府匯報帝國對談判的態度:
無條件投降,等待帝國處置。
于是,交趾小皇帝最后的希望破滅了,他現在只能依靠連戰連敗,已經完全不靠譜的李常杰那不靠譜的決戰方案。
“我們還有機會!”
他就是這么說的:
“北賊渡過富良江的時候,我們主動擊其半渡,就能一舉把他們全都趕到富良江里淹死!”
至于如何做到這一點……
“當然是依靠戰象!”李常杰信誓旦旦的宣布:“之前我們一直沒有動用象軍,以至于北賊猖獗!現在他們肯定已經變得無比驕狂,正是我們出動戰象一舉扭轉戰局的時候!”
為了鼓舞已經成了負數的士氣,李常杰甚至還吟詩一首:
南國山河南帝居,
截然定分在天書。
如何逆虜來侵犯,
汝等行看取敗虛。
詩寫得如何先不說,這為了給自己鼓勁而吹牛皮的本事倒是令人嘆為觀止。
同樣已經無路可退的大越國君臣們被李常杰決不放棄的精神感動了,他們第一次不顧派別斗爭,一起恭維太傅大人的詩作,激動萬分的小皇帝甚至還給李常杰敬了一杯酒。
不過,轉頭他們就回到各自的府邸,跟妻妾侍女進行最后的狂歡去了。
在大越國的最后時刻,交趾人的皇宮和貴族官員的宅邸里發生了很多很沒下限的事,不說別人,單說年僅14歲的小皇帝李乾德,這幾天就每天臨幸十多個宮女,甚至還跟一些面目清秀的太監不清不楚。
其他大臣其實也差不多,可能只有李常杰一個人還保持適度清醒,并且真真切切的準備接下來的戰爭。
不能不說,這真是一個悲劇。
只是這個悲劇是征服者們愿意看到的。
12月20,華軍艦隊在富良江以南的一片淺灘登陸,由于李洪真已經帶兵回援升龍府,四千海軍陸戰隊和上岸水兵組成的隊伍并未遭到任何抵抗。
隨即,一支22艘艦載舢板組成的小型船隊進入富良江,跟岸上水兵齊頭并進,一起向升龍府方向前進。
12月25,海軍在陸地上與陸軍取得聯系,陸戰隊暫時停止前進,艦載舢板船隊則匯入陸軍在富良江北岸臨時拼湊的船隊當中。
12月27,華軍開始渡江行動,參與渡江的船隊包括22艘大舢板,200艘臨時建造的小船,以及數都數不清的筏子。
交趾水師早已經被炮擊摧毀,因此渡江行動得以不受干擾的順利進行,海軍人員把第一批渡江部隊運到富良江南岸,建立起一個橋頭堡后,立刻利用大舢板和陸軍早已準備好的材料,開始在富良江上搭建浮橋。
交趾有許多不錯的木頭,閑的沒事干的時候,陸軍就督促俘虜砍伐不少材料,再加工成合適的木板。
海軍的艦載舢板到來后,把這些木板交錯搭在船上,很快就能造好一座可供騎兵和炮兵通過的浮橋。
22艘舢板,兩座浮橋,甚至還有幾艘船被空出來當做浮橋的零件替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