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大周還在的時候,天天吆喝著與朝廷共存亡,要做大周忠臣的家伙們,此時一個個對趙氏宗族唯恐避之不及!
除了一向清廉的包拯多少出了點錢之外,其他人不僅拒絕前往南洋繼續扶持小皇帝(包拯倒是想去,但內閣拒絕放人,他必須去刑部做顧問),拒絕資助楚國的建立,甚至干脆連見都不愿意見徐世松一面。
這真是讓他傷透了心,一項以優待士紳聞名的大周朝,在滅亡區區幾年之后,就被士紳們徹底拋棄了。
關鍵時刻,反倒是帝國宗室那邊給了楚王更多的支持。
首先皇帝親自出面作保,從內府銀行給徐世松提供三千萬新兩的貸款。
之后,徐世松的父親,已經辭職閑賦的徐睦江和在地方上擔任布政使的胞弟徐世柏也出面為徐世松站臺。
徐世楊也給予了支持,他宣布:麻六甲是重要航道,海軍將直接占領麻六甲,并在星加坡建立海軍南洋艦隊總部。
這意味著,楚國的擴張行動將有帝國海軍直接保駕護航!
宗室的態度已經十分明確,有帝**方參與的情況下,勝利也無需置疑。
又勝利就會有戰利品——土地、奴隸,有戰利品就有償還能力,有償還能力的客戶對銀行來說就是優質客戶資源。
優質客戶資源為什么不發放貸款?最多給楚王的利息訂到《大華律》允許的最高檔次好了。
于是,原本失望透頂的徐世松突感眼前豁然開朗,前途一片光明!
有了基礎軍費,征兵就不是問題了。
愿意去海外開拓發財的冒險家從來都不會少,特別是七山二水一分田的閩省,歷來有海外拓殖的趨向。
徐世松十分順利的征募了五千帶槍漢兵作為楚軍的武力核心——如果不是帝國可供開拓的領土實在太多,他本來可以招募更多人手。
之后,為了繼續表示對楚王開拓的支持,內閣從開拓遼東北大荒的各族奴隸中,抽調五千戶之前老實做工,開荒修水利都努力工作的“勞動積極分子”,把他們從奴隸提升為庶民,允許其攜帶冷兵器武裝,跟隨楚王一起去南洋開拓。
這對奴隸是一個重大利好消息,雖然在遼東辛苦開荒得來的熟地必須上交給官府,但成為庶民就意味著有了基本的人身權利,再去南洋,新開的土地就會成為私產——他們終于又有了成為自耕農的美好未來。
而且,他們還可以指望抓一個南洋女子做老婆,延續自己的血脈。
而這些奴隸已經開墾出來的熟地,自然會交給漢人的移民耕種,這對帝國來說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內地省份的外族人口少了一些,不安定因素也隨之減少,江南來的移民一開始就能獲得熟地耕種安家,不用費盡心力開荒。
甚至于那些沒被選中的奴隸,知道這個消息后,也會更加努力的工作,爭取將來獲得一個海外開拓的名額,為自己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