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蓄水池的水閥門就安裝好了。
李師傅帶人連夜封了魚塘,將小竹溝的水,全部引入了魚塘。
昨晚沒下雨,小竹溝的流水正常。
一夜,兩條生態魚池已經放滿了水,最高水位1.3米。水流量挺大的,畢竟是整條小溪的流量……
陳放計算了一下水流量,每秒接近2立方米。這已經是挺大的水流了,水流分到兩個生態魚池,再分一小股道魚苗池。最后都匯入大魚塘……
至于房沿變的小溪,流水量更小,,不到小竹溝的十分之一。這條小溪,直接進入大魚塘。
生態魚池內有高低落差,水底是大鵝卵石,砂石,河沙。陳放測試了一下水流的速度,以現在的水位,每秒流速12厘米多一些。養爬鮡,水位可以下降一半,到時候水流速度每秒25厘米。
看著是引入了很大的水流,但平攤開了,就沒有多少點兒。
這還是夏季,流水多。到了冬季,小溪溝水流估計只有每秒1立方米。
“不行啊,水流速度太平緩了。”
陳放點了根香煙,到水站關了閥門,拿出電話給爬鮡交流群的楊教授打了過去:“喂,楊教授。”
“小陳啊,什么事情?”
“爬鮡養殖,水流控制在多少最好?您之前給我說,水流速度,最好要在0.5米每秒以上?”陳放問。
“嗯,0.5米每秒到1米每秒,這是最好的。魚苗期間,水流盡量平緩,但養成魚,水流就要大一些。”楊教授說。
“謝謝楊教授。”
“不客氣。你那邊水流速度測算出來了?”
“剛算出來。”
“怎么樣,符合要求么?”
“不符合,我將生態池建寬了。”陳放無奈道。
第一次養魚,還是爬鮡魚。以前,陳放對這些方面沒多少了解,就知道山里面有這種魚……
昨晚在群里交流,才知道還有水流速度這么一個說法。
冷水魚,水流速度通常要控制在0.6米每秒,爬鮡更適應激流環境,水流大一些沒什么關系,但如果沒有水流,就難辦了,便很難成規模的養殖。
當然,陳放可以在魚池里養一些空間水草來增加水中的含氧量,畢竟空間,里面的水就沒有流動,里面爬鮡也生長挺好。只不過,空間里的爬鮡,密度并不是很高。想要高密度飼養,還是得模擬爬鮡的生長環境。
陳放關閉水閘,將魚池里的水給放了。
“小陳總,這個魚池,建的還算不錯吧?”李師傅走了過來,老遠的,就這些喊道。
“不符合要求啊。”陳放大聲應道。
“怎么會不符合要求?”李師傅皺著眉頭。
“是我這邊的設計出現了問題。”陳放道。
擬生態需要重新整改,將6米寬的魚池變成2米寬度,也就是繞幾個弧形出來……
這個工程量不大,幾天就能完成,可又要多花好幾萬。主要是火磚價格,現在的火磚,一塊是6毛錢。大概要弄六百米……
火磚,水泥,砂石這些。
陳放再請教了楊教授一些問題,很快將整改方案拿出來。
同一條水溝,窄的地方,流水速度就快。寬的地方,水流速度就緩……
用火磚將魚池隔開,平均寬度為兩米。但最寬的地方要達到3.5米,最窄的地方同時將魚池改成4個,但都是同一條流水。
和李師傅忙碌了大半天,將整改圖紙拿出來,要再建400米水泥墻。一個生態區域,也就是同一條溝,但分成三個爬鮡養殖區。最后弄一個深水區,用來混養別的魚類。
每個養殖區長度是130米左右,260平米。最后剩下120平米,寬度是6米,用來混養魚。主要養鰱鳙、鯽魚、鯉魚,它們的飼料來源就是前面幾個爬鮡池沒有吃完的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