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放再夾了一個魚鰾。
空間細鱗魚的魚鰾很厚,滿滿的膠質感,入口即化。但魚腥味稍微重了一點……
陳放估計,魚湯里的魚腥味,應該也來自魚鰾。魚鰾,也就是魚泡,也有叫魚膠的。
魚腥味稍微重,也就是能吃出魚腥味。這種魚腥味和沒有處理好的花鰱、草魚等等淡水魚的魚腥味大不一樣,魚鰾的魚腥味也是淡淡的……
陳放喜歡吃魚,但如果沒有處理好的魚,魚腥味稍微大一點,他便吃不下去。而這些魚鰾,陳放感覺很好吃……如果是水煮、冷鍋、紅燒,那又肥又厚的魚鰾,肯定是絕了。
再夾了一條魚出來。
空間細鱗魚,肉質肥嫩。魚身和魚腹的肉,都是入口即化,好似凝膠果凍的口感……和大白鰱魚腹肉口感差不多。但空間細鱗魚的味道,魚肉宛若濃縮了魚湯的鮮香味,一口下去,難以形容的鮮魚。好似這一口,便嘗盡了天下河鮮。
陳放從來沒吃過鮮味如此濃郁且獨特的魚。
之前覺得青石爬鮡就是世上難得的鮮美了,但和‘一口嘗盡天下鮮’比起來,青石爬鮡連弟弟都算不上。
魚尾的肉嫩,魚背肉稍微老一點。陳放不小心咬了一口魚骨,直接將魚骨咬碎了。這是脆骨魚……
魚骨脆的,是非常嫩的脆骨。而魚頭,也是特別的美味。
“這究竟是什么魚?”陳放再盛了一碗湯。
陳放可以確定,地球上……不,應該說國內,決定沒有這種魚。要是有,早就名揚天下了。主要是太好吃。
空間細鱗魚的鮮味,特別是魚腹肉的味道,像是濃縮的青石爬鮡鮮味。只要一口,便能永永遠遠的記住這個味道。
總共四條魚,一大碗湯,陳放一點不剩的吃飯,連魚身上的骨頭都吃了,就剩下魚頭上的一些硬骨。
空間細鱗魚,那肯定是一個未知品種,再叫細鱗魚有些不合適,得取一個新名字。
陳放不擅長取名字,想了好久,想不出一個好名字,就干脆叫‘山澗魚’,和別的細鱗魚區分開。等以后想出好名字了,再給它就是了。
空間里有經濟價值的魚類,山澗魚數量僅排在鯽魚和鯉魚的后面。大概估計,30——50萬尾。
山澗魚的個頭,不大。但整個群體的大小比較均勻……
山澗魚是群魚,游泳速度快,想要抓,那是不可能的。只能下地籠,或者用魚鉤釣。
下午,陳放閑著沒事情做,在空間里撈了一些蝦米,小雜魚,這些都是山澗魚的最愛。然后用蝦米、小雜魚做誘餌,放了4個抬網……
一下午,陳放抓了三十多斤山澗魚,然后掛了一個新網箱,將山澗魚養了起來。
爬鮡的數量少,長得又慢。
魚,通常有固定繁殖季節的。看最小的一批爬鮡,便知道這些爬鮡一年能長多大……
空間里的爬鮡,一年也就能長到3——7厘米,十克左右到二三十克。養殖的爬鮡,聽楊教授說過一年能長到8厘米,接近1兩。
爬鮡數量不多,生長還慢。賣爬鮡,不怎么劃算。將爬鮡留在空間里作為親魚,每年收爬鮡魚卵就行了。
至于山澗魚,數量多,長得也比較快。倒是可以搞一些。
魚池已經建起來了,今后在老宅這邊養魚,也能有些進賬才行。要賺錢,不能總想著搞山貨、野味,整那些東西太累,得弄些輕松的活兒。
山澗魚味道鮮美,等魚塘里放養魚了,可以慢慢推銷它了。但在這之前,得搞清楚山澗魚的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