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后。
小竹溝用來建魚池的土地平整了出來。
33.7畝平整的土地,為此還砍掉了幾壟竹林。
李師傅一大早的騎著摩托車來到小溪溝,才一個多月沒來,小溪溝,大變樣了。
土地平整出來,從外面進來小溪溝,這山谷里,都亮堂了不少。
之前的小溪溝,路邊雜草、灌木,走進山谷,陰森森的感覺。這次過來,感覺上,好多了。
“李師傅……”陳放在魚塘下面等著李師傅了。
李師傅從摩托車上下來:“這么大面積的露天魚池建設,要花很多錢啊。”
“還好吧。”陳放拿出‘山澗漁場’平面圖,總共5頁4A紙。魚池布局,上面標注清清楚楚……
總共要建20個生態魚池。這些生態魚池,每個魚池都是獨立存在,但所有的魚池,合并起來又都是一個整體。就像陳放家的四合院,幾個廂房是獨門獨院,但又能相互連通。
每個生態池都能獨立放干池子里的水。但池子里的水,卻是同一水源。
如此,這就要求每個魚池的出水口外面,要有各自的過濾沉淀池。
即便如此,山澗漁場的設計,也并不合理。
山澗漁場主要養爬鮡,但要根據山谷地形來建造生態池。所以每個生態池得寬度,不可能都是6米寬的仿生態魚池。其中還有些比較大的流水池……
而且,若是上游魚池里的爬鮡染病,很容易感染下游池子里的爬鮡。
但為了能養更多爬鮡,陳放只能這么做了。
陳放的爬鮡苗來自空間。空間里的爬鮡,也不是生活在活水里面……
高投入,高風險,意味著有超高的回報率。
想做個閑農,沒錢可不行。
沒有錢的閑農,在他們農村,那叫做懶漢。
只要養活一批爬鮡,以后,就不用辛苦了。
山澗漁場算是個大項目了,了解了陳放的要求,李師傅算了一下造價,大概要130萬元——140萬元。
所有魚池,池高統一在了1.75米(實際池邊高度1.8米多)。之前的規劃,那都是缺錢的選擇。
資金充裕,就盡量做漂亮一點。
陳放回家拿出原始設計圖,再仔細看了看,務必要求做得更好。
‘山澗漁場建成,自己將擁有40畝生態池、流水池……’
‘生態池和流水池,都適合高密度養殖。’
‘1畝流水池和生態池,養2.5萬尾爬鮡。總計100萬尾……’
‘2.5萬尾,這個密度,太高了。小魚苗的事情還行,養大一些?’陳放已經在考慮如何養殖爬鮡了。
來自空間里的爬鮡,很好養。
院子里不是有個大石缸么,里面有爬鮡,還有鯽魚、鯉魚。鯽魚和鯉魚都養死了一些,但養在石缸里的爬鮡……來自空間里的爬鮡,一條都沒有死。
“將空間里的魚兒帶出來,不知道好事,還是壞事。”
“總感覺,空間里的魚,活力太好了。除了空間細鱗……可空間細鱗的幼苗,在外面也很好養。”
“空間里的魚到了外面,不知道會不會泛濫成災?”
想到這些,陳放摳了幾下腦殼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