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不同的魚,需要不同的水質。
大塘里的水質沒啥大問題,看里面一群一群游動的魚兒,也就知道了。
魚塘投入使用也有幾個月了,之所以近段時間里面的水質才變得渾濁,也是自然現象。之前,大塘里投喂的飼料是鹵蟲、紅蟲。
上個月,大塘里改用了轉口飼料搭配紅蟲。
爬鮡也在一天天長大,停止了鹵蟲飼料,改用了紅蟲。
大塘里的有機物沉淀多了。而大塘里,只有很少的底層魚。底層魚數量不僅少,個體還小……很自然就滋生了浮游生物,水藻。
就現在來說,塘里的水質沒什么問題。但考慮大塘里的魚種……
改善大塘的方法還有一個,也是最簡單,最節省成本的。那就是經常換水。
以生態池的水流速度,大塘的水全部更換一遍,也就一個多小時。
生態池的水流挺大。到了魚塘里,魚塘之所以滋生水藻,那是魚塘的深度,以及魚塘出水口的位置和高度。
魚塘平均深度在1.55米左右。魚塘的出水口,在表面……
底層水基本上不怎么流動。流動的是表層水……
陳放要在大塘里養爬鮡和細鱗魚。表層是流動水,細鱗魚是表層魚。
至于底層水質,將來養了爬鮡下去,自然可以改變水質。不說恢復到清澈透明,恢復到半透明,肯定沒有問題。
楊教授給陳放的建議,如果資金充足,搭建全封閉遮陽。資金緊張,就多弄一些遮陽棚,經常換水即可。等以后養了爬鮡下去,里面的水質也會很好。
爬鮡吃蜉蝣幼蟲、蜻蜓幼蟲、石蠅、石蠶、水蚯蚓等,還吃水生植物碎片,及有機腐屑。
“塘里面表層魚是云山細鱗。可以搭養鰱鳙,看情況決定養多少。底層養爬鮡……如此,差不多就形成一個完整生態鏈了。”吃過午飯后,楊教授再給陳放提了一些建議,然后取了水樣本,再去看看生態池里的爬鮡。
楊教授過來,主要是看陳放養的爬鮡。
陳放的爬鮡長得都挺好,就是密度太高了。陳放生態池里的爬鮡,看著不像是爬鮡,而是高密度養殖的鯰魚。
看到生態池底下密密麻麻的‘黑蝌蚪’,楊教授都震驚了,生態池的爬鮡苗密度,明顯就很詭異……
青石爬鮡或者黃石爬鮡,特別是苗子期,好像不能適應這個水深。難道又是新品種?
楊教授走之前跟陳放說了,生態池的爬鮡密度過高,要盡快分養出去,不然容易出問題。至于這些爬鮡是不是新品種,等以后拿到這里的苗子,再研究……
送走楊教授他們。
趙吉陽道:“塘里的水質,沒有問題吧?”
“沒什么問題。”陳放眉頭皺著,在考慮楊教授的建議……
他這個漁場,已經花兩百萬多了。
要不要建全覆蓋遮陽棚架?
陳放將楊教授的提議說了一遍,看向周柏:“還能借我多少錢?”
“這看你還需要多少錢。”周柏道。
“300萬。”陳放說:“大塘這邊搭建全覆蓋遮陽頂棚……魚池區,全部搭建鋼架隔熱頂棚。”
要做,就做到最好。
用夾心彩鋼瓦搭建棚子,造價雖然高,但只要保證養魚的存活率,就值得。
“行。”周柏笑道:“等你這里的魚養大了,可要讓我免費吃。”
張晨和張瑤面面相覷,養這些魚的投資,是不是太大了一點。
趙吉陽也欲言又止的,但看陳放的表情,他顯然是拿定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