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鎮長笑了笑,說:“不難……你給我說說怎么富裕?”
“那得看什么標準了。年入多少算是富裕?”
“富裕……最起碼,一個三口之家,年收入最起碼得在15萬元以上吧。”
“如果有兩個勞動力,出去打工,一年收入15萬元并不是特別困難。”陳放說:“云山茶業公司需要工人,月薪六七千,一年下來也有七八萬。兩人,年收入15萬元簡單……”
“云山茶業那邊招不了太多。就拿黃土坡來說,總共有761戶人家,人口2379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511人。青少年,803人。勞動力有一千多人……”羅鎮長將統計數據說了。
“長年在家務農的人,有多少?”
“算老人么?”黃村長問。
“不算。只計算勞動力……”陳放說。
“以土地作為主要收入的勞動力,且長年在家,沒有打工的人,兩百多人。”
這個數據并不奇怪。
黃土坡有兩百多以土地作為主要收入的勞動力,這個數字,已經很高了。
現在的農村,好多地方已經不種地了。
特別是八零后,九零后,種田的人,特別少。現在還種田的,多是七零后,六零后……這是他們當地的現狀。
“黃土坡有多少土地?”陳放道。
“水田,412畝。梯田,3722畝。另外還有七百多畝旱田。”
水田是山谷區域,平坦的土地。梯田不用說了,山坡上開墾出來的可以種植水稻的農田。旱田也叫坡地,不能種植水稻……只能種植花生,玉米,紅薯之類。
“那就是說整個黃土坡大概有5000畝土地?”陳放道。
“差不多。”
黃土坡面積大,整個云壟山區大部分屬于黃土坡。
但是計算人均,人均土地也就2畝多。
黃土坡有五百多年齡在六十歲以上的人。這些人,一部分還能參與到田間勞動……
這些都不計算了。
昨天晚上陳放和梁師傅聊了許久,商討出一個方案。
云山愿意在田間摸食的勞動力,今后只會越來越少。因為賺不到錢……
陳放說:“種田想要致富,挺難的。即便能做到,也得要求有一定規模。如果像以前那樣,種一季水稻,一季菜籽……再有閑田種植些蔬菜,想要富,幾乎是不能的。正常情況,我們這邊的水稻畝產也就一千斤左右,應該不到1千斤。1斤谷子就算3元,也才三千元……種10畝,年產值也就3萬元。再種一季菜籽……10畝就算2萬元了。”
“沒那么高。”黃村鎮苦笑著道:“我們那邊種植的水稻,菜籽,也就是夠自己家里面吃,很少賣出。而且3元錢,可以買米吃了。”
“我就是比喻,將種田的收入往頂天了說。”陳放道:“黃土坡土地少,分散,收割谷子……收割機也去不到梯田上面。再過幾年,種田的人就會更少了。”
現在的黃土坡,荒廢土地已經很多了。
也不算荒廢,而是改種了水果。但梯田,超過一畝的梯田數量很少很少。大多數梯田只有五六分,六七分……還有更小的,兩三分。
當初分田的時候為求公平,都是一塊近的土地搭配一塊遠的土地,保證最大可能的公平,導致每個家庭的土地分散,不利于發展種植。現在想整合資源發展,就變得更困難了。
如此,便需要新農村來推動改建,整合土地。將土地交給愿意種田的人……
黃土坡人均土地不算多,可是還在田間耕作的人,卻并不多了。
可幾千年的農耕文化,很大一部分中國人有土地情結。在農村,很多人更是將土地視為命根子。自己的土地,就算拋荒了,不種植……但是要給其他人,那便是要了命。想要將云山的鄉村發展起來,土地這一環,那也是繞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