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地主趙德修引以為豪的不是百畝良田和諾大的宅院,而是有四個生龍活虎的兒子。
兒子是家丁興旺的象征。
更因著祖上有過文舉人和武舉人的風光,趙德修一心想要重回往日的輝煌。
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兒子越多機會越多。
大兒子出生,四五歲就送到私塾,好在孩子是個爭氣的,一路考到秀才。
趙德修心里暗暗有些得意,照這樣的速度,很快就能超過先人了。
二兒子卻是不那么安靜的能坐住,從小到大打架摔跤,惹禍不少。
文的不行,就學武,送兒子去外面學武,拜訪名師。
一文一武,他頗為自豪。
老三雖然也跟著哥哥去學堂,猴屁股一樣的坐不住,趙德修心想:不能都有出息吧,得留一個兒子照看田地和宅院。
等到四兒子出生,趙德修培養兒子的心已不像最初那樣心切,依然送去私塾。
不久,私塾散了,皇帝頒布圣旨:廢除科舉!
趙德修的夢碎了,他狠狠地罵了一通皇上,完了,一切都完了。
前幾年他為了大兒子跑到省城,拿住賣掉十畝田的銀子,去給兒子打探門路,拜訪名師,名學堂,兒子終于被選上了拔貢,可還沒有進行過朝考,他龜孫的皇帝就廢了科舉!
他的十畝田啊!
各路征兵的一撥撥的來村里,他把兒子們叮囑了又叮囑,藏了又藏,老二還是偷偷的跟著人家走了。
老三指揮著家里的長工短工操持著家事農事,老地主心里多少得些安慰。
兒子們的兒子都已經滿院子跑了,老二依然沒有音訊,老大整日只知道之乎者也,老三只知道指揮別人,啥也不干,反而他最不喜歡的老四在家里的小飯館里忙上忙下的。
他本不指望小飯館掙錢的,只是近來路過的人多了起來,來借宿,討碗水喝的人越來越多。
以前路過的人借宿吃飯,喝水,老地主都是分文不取,周圍的人都知道這個緊挨路邊的大宅院是個和善人家,一傳十,十傳百,于是名聲在外。
已經賣了十畝地的老地主,對花出去的銀子是越來越心疼了,在小兒子的建議下開了這個小飯館。
沒想到生意還不錯,都是小兒子在打理。
日間衰弱的趙德修招來同族的幾個長輩和兄弟們商量商量身后事。
“老大,看著是不指望了,他擔不起這個家。”
“老二,還不知道我閉眼前能再見到不?”
“老三,那個大手大腳的樣?你們也都看見了?”
“老哥,這些娃兒的性子,你都清楚,只有老四了。”
“聽你說,老四小時候,有一回吃銅鍋子,最后知道用粉條子去帶出來里面的肉沫子,我就知道,這是個有心眼的,知道持家的。”
“哎,我還因為這事兒,很長時間不喜歡他,哪像地主兒子的樣兒,一副小家子氣。”
“老哥,世道變了!”
“唉,只有老四了,這院子里的一堆娃娃都交給他吧,只有一點,不能分家,我怕那幾個餓死這一堆娃娃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