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記不是施粥,是賣粥。
“好喝,一碗一文錢,還挺香的。”
說起來都極其諷刺,最先來買粥的居然是以前常來韓記吃飯喝酒的一些富人。
是因為聞著這香味來的。
原本是來喝酒,結果停止了營業,說賣粥,又便宜,才一文錢一碗。
左右是吃飯,那就來一碗。
喝一碗發現太香了,比府中熬的還要好喝。
一人喝吆喝一聲,其他的人就跟著買了。
吃了贊不絕口。
原本是觀望的人,這會兒也來排隊買了。
流浪的人有些是拖家帶口的,知道一文錢可以維護一下生計,也都或多或少有點傍身的,于是就喚了家人來買回去。
“一碗粥買回去兌點水可以供一家人吃。”有人給小聲的出著主意:“一天吃兩碗,命總歸會吊著呢。”
一傳十十傳百,韓記每天米未下鍋就排了長長的隊。
為了活命,流民們則開始要錢了。
之前是要吃的,當然很少有人給。
家家戶戶的糧都珍貴,這會兒要錢了,一文也是愛心,可以救一家人一天的命。
心善的人余心不忍,給上三五文錢大家心里都有個安慰。
也有人搶著去做工掙錢,哪怕掌柜只給一文錢也愿意干。
一時之間,府城的人越發多起來。
洪知府聽著下面的官員稟報眉頭緊皺。
“大人,城外流民越來越多,是時候關閉城門了。”張大人一直主張關閉,不讓流民入內,現在街頭巷尾哪兒哪兒都是人,一些大戶人家增加了護衛,更是門都不敢出。
街上的店主們開著店鋪都小心翼翼,也是全家總動員,賣的貨物都只是一點點,不敢多擺放出來。
“張大人關閉城門不妥,一旦關閉這些流民又何去何從,一直關在城中?”這不是給自己留個毒瘤嗎。
“是啊,關或不關都是個難題。”
就沒有解決的辦法嗎?
“大人,朝廷可有賑災的消息?”
“沒有,本官上折子已經有三個月了,沒有半點消息。”洪大人道:“本官聽聞南北同時遭了災難,如今國庫空虛何來賑災的銀子。”
“如此說來,只能自救了。”李大人一聲嘆息:“大人,下官聽聞韓記在賣粥,一文錢一文,每日都有不少的流民去買粥渡日。”
然后呢?
“大人,不得由他胡作非為下去,他一日不停止賣粥,流民就一日不散去,他這是給流民賴以生存的機會。”張大人主張將韓記關閉。
這個韓記也沒什么大的本事,就是鄉間一富戶而已。
所以關閉一個酒樓不算是大事。
“張大人家可有余糧?”李大人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