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最近很忙,兩頭跑,上午看了外孫女,下午就去看二女兒。
過得最舒心的倒是許欣佳,上面沒有公婆,除了被男人拉著作畫外,更多的時間是可以回娘家陪著劉氏的。
她一來,楊文海自然就順帶。
于是,小舅子也被楊文海帶壞了,最近叫嚷著要學畫。
為了討好老婆,楊文海自然不會拒絕。
樂顛顛的帶著就去了隔壁楊家的院子。
“這孩子,簡直就是一只猴子。”莫氏哭笑不得:“哪有見一樣愛一樣丟一樣的道理。”
先是跟著陳小路學藥材,揚言要當大夫;韓希榮一來,就跟著上了幾天學堂志向就改成了考狀元;這會兒,楊文海來了就要學作畫了。
“估計著,回頭張家姑爺來了,他該要學武當鏢師了。”劉氏也是樂得不行:“姐姐,您說他像誰呀?”
“聰明勁兒像爺,性子不像。”
“性子像他舅舅。”齊氏有點膽怯的說道:“我娘家兄長就是這樣,沒個定性,父親一直說他是個混的。”
“外甥似舅,還真是……”莫氏還能說什么:“好在孩子小,可以好好教導,將他扳正了。”
“是啊,學文習武總要有個定數。”
“母親,阿弟可以文武雙全。”許欣蘭笑著給她們端上一碟炒南瓜籽:“反正我們沒事兒,可以慢慢培養的。”
許欣蘭的想法很簡單,三教九流讓他多接觸,不一定要精,但一定要懂要會,這樣的孩子出來腦子也聰明一點。輕易不會被人騙,畢竟,他要生存原本就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也只能這樣了,沒指望他出人頭地呢。”莫氏很快就端正了自己的心態,接受這個現實。
“對了,四丫頭,張家福成親的事兒,這邊送禮是怎么個送法”莫氏對許欣蘭是很內疚,按理該是送她出嫁了,結果這孩子執意要再過兩年。
讓她欣慰的是,張家居然也同意過兩年才娶進門,就先辦二兒子的婚事。
“比上普通鄰居的再厚上三分就成了。”許欣蘭笑了笑:“畢竟,我們家也拿不出更好的不是。”
許家現在的日子在村里人眼里是不愁了,畢竟有三個很厲害的女婿。
而事實上,以著莫氏的驕傲肯定是不會靠女婿吃飯的。
韓掌柜那邊的手工作坊每個季度都會有結算,靠著這點小錢也能將日子過起來了。
再加上,地里收成有糧,菜園子里有果蔬,還喂了雞鴨每天能撿幾個蛋,在食物上完全實現了自給自足。
許家要的不是顯赫而是低調,送禮也一樣。
這幾年在上古里村,許家也參與了人情往來,每一戶人家送禮從來不會出眾,都是隨了大流。
因為齊氏生孩子的時候,村里絕大多數是趕了禮全都記了帳,這樣就簡單多了,每一次還禮就在她們送禮的份上加重兩成。
生了孩子的,就是三十個雞蛋;送雞的人家就再添二十個蛋;有過生日的,送上十文錢一包糕點;有過世的,和陳氏她們一樣買上幾刀紙錢……
總之,她們就是普通的民眾,沒想過要送多重的禮物。
張家也一樣,雖然是沾親但也絕對不會有多重的份量。
許欣儀姐妹仨出嫁,張楊氏送來的添妝都是木盆,張家福這次成親,按著這里的風俗也是送木盆保溫瓶之類的東西。
當然,也可以送布料。
只是這個東西不一樣,粗布料拿不出手,精細的好布料又送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