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時候,李文那里也沒有去,待在家里看眾人做鞋子。
現在已經有五個女孩子跟著奶奶學習繡花,但是李文認為人數太少,主要是納鞋子的人太多了,奶奶一個人也忙不過來。
如果有繡花機就好了,但那是不可能的,在這個年代,如果有一臺縫紉機就很稀罕了,更不能奢望繡花機了。
自己臥室里的那臺縫紉機如何拿出來?爺爺和奶奶會接受嗎?
還有自行車,如果很突兀地出現在李家村,眾人會怎么看?
李文越想腦子越亂,最后索性不去想了,等明天到縣城后,把東西都拿出來,愿要不要,不要的話,就留在縣城的房子了,等幾年后,大家都有了,也就沒有人稀罕了。
晚上的時候,爺爺開口說話了:“今天在河里撒網了,收獲很少,看來還沒有到捕魚的季節。
不過把魚籠放下了,等兩天看看是否有收獲?”
估計是不會在冬天撒網捕魚吧,畢竟魚兒在冬天活動量小,基本上在河底休眠不動的,所以拉網的時候要等一段時間,慢慢拉網,如果快了,根本就拉不出幾條。
“天氣這么冷,不要再折騰了,等過了正月化凍了就好了。
你看我們這些婦女做鞋子多好,一天也能掙個幾角錢。
李文說學繡花的人太少了,讓我再找幾個人,你看看誰合適?”
奶奶陳茹華在一邊勸解道。
爺爺想了想,說道:“前幾天到表哥家,好像他們家的二丫和道誠家的三丫都不上學了,都待在家里,不如讓她們過來學繡花吧。”
“好吧,讓她們來也行,人多了也沒有關系,但是住的地方怎么辦?”
畢竟爺爺的表哥家離李家村有十里地遠,不可能每天都跑著回家的。
“讓她們來找我屋里住吧,我過幾天就去學校了,住校也是一樣的。”
奶奶陳茹華聽了,她是堅決不同意,學校里有住宿的地方,但是那都是給離家遠的學生留的房子。
李家村的孩子們絕對不在此范圍之內。
爺爺只好另想辦法:“我再想想辦法吧!而且我看有好幾個學繡花的女孩子也不是李家村的,他們又是如何解決住宿的?”
奶奶說:“現在都是寄宿在親戚家,但是那一家不是房子小,住著也不方便。”
李文突然問道:“村里還有空房子嗎?”
爺爺說道:“有的,但是房子都不太好!”
奶奶陳茹華插嘴說:“住的地方還要多好,能住就可以了,我相信他們也不會介意的。”
李文也點了點頭,說道:“找人收拾一下,能住就可以了,不做活的時候也能自己做飯。”
爺爺有點疑慮:“讓這么多人住在李家村,如果有人有意見了怎么辦?”
本來學繡花,納鞋子只是村里幾個人做,如果擴大了,會不會被人認為走資本主義路線?
奶奶說道:“學繡花,過幾個月學會了,就拿回家去繡,其他人也是在家里做鞋子,又有什么可擔心的?”
爺爺的擔心不無道理,總會有人眼紅的,所以李文李文立刻想到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