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寧立刻下了決定,“行,那就這么定了,我這就派人去港城那邊建養殖場,然后再由港城那邊安排貨物進口,這個問題就能直接解決了。”
杜鵑也高興地一拍巴掌,“那太好了,以后我就跟那些人說,這些東西都是港城進口的特級好貨,他們還能高看一眼呢。”
在華夏還沒有改革開放之時,港城就已經發展得非常好,高樓大廈林立,工業非常發達,有“亞洲四小龍”之稱。
港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要比內地好很多。
粵省有很多人拼死也要偷跑過去港城,就想在那里找一口飯吃。
港城是一個自由貿易港,政策非常開放,只要合法,私人可以開工廠,可以開房地產公司,可以建養殖場,全都沒有限制。
華夏國在改革開放發展的初期,也會對外進行大量的招商引資,國家也給那些外資企業讓出很多的優惠政策。
很多愛國的港商也響應來自華夏的號召,紛紛回國投資,參與國家的建設。
港商在粵省開了大量的工廠,特別是在鵬城和珠江三角洲這一塊建的工廠最多,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無數人來粵省打工賺錢。
而大量的港商過來投資建廠,也為鵬城、羊城和珠江三角洲的快速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在改革開放的未來三十年內,港城的地位,對于珠江三角洲的發展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君寧在規劃她的事業版圖時,就把港城劃進了她的發展圈里。
原本她是想等到改革開放之后,再去港城開公司。
然后,她再以外商的名義,回國投資建廠。
這樣就能得到很多政策上的優惠,還能一路開綠燈,好處多多。
但現在看來,她馬上就要找機會去港城建一個大型的養殖場,還要開一家進出口貿易公司,一家房地產投資公司,為幾年以后的大力發展做好充足的準備。
現在她要面臨的問題是,要怎么才能擺脫她的知青身份,再悄悄地跑到港城去發展?
她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一份城里的工作。
只要有城里的工作單位接收,她就可以辦理回城工作的手續,就可以脫離現在的環境。
而這份工作,最好是自由度比較高的,比如:要出差的采購員,或者是跑長途的司機……
想到這里,君寧又問杜鵑,“鵑姐,我這有件事,想請你幫幫忙,可以嗎?”
杜鵑立刻回她,“什么事?你說,只要我能幫的,就一定幫。”
君寧緩緩向她道來:“是這樣的,我的名字叫謝寧,我有一個遠房表妹,名叫君寧,她現在正在禺城的石崗公社那邊下鄉當知青。”
“我馬上就要去港城發展,所以想給她找一份城里的工作,讓她回城來幫我做聯絡員,以后我這邊有什么事,我也可以委托我表妹出面去辦。”
原主君寧的母親,叫謝麗芳。
她說她叫謝寧,其實就等于是跟原主的母親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