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我們這個新成立的部門,肩負著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使命。”
葉茂目光堅定地掃視著眾人,“如今,新能源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更是關乎國家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的關鍵領域。我們不能按部就班,必須要有創新和突破。”
然而,他的話剛說完,就有一位資深的老領導皺起了眉頭。
“小葉啊,新能源產業雖然前景好,但目前面臨的問題也不少。技術瓶頸、資金投入大、市場認可度不高,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
葉茂點點頭,早有準備地打開了投影儀。屏幕上,一系列圖表和數據清晰呈現。
“張老,您說的這些問題確實存在。但我們可以看到,在過去五年里,全球新能源技術研發投入增長了300%,部分關鍵技術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國家對新能源產業的扶持政策也在不斷加碼。”
他接著說道:“我們要做的,首先是搭建一個產學研合作平臺。讓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最新研究成果,能夠快速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我已經聯系了國內幾所頂尖高校的新能源研究團隊,他們愿意和我們合作。”
這時,負責招商引資的王處長提出了疑問:
“葉廳,就算有了技術,但企業最關心的還是資金和市場。現在很多新能源項目,投資回報周期太長,企業不敢輕易涉足。”
葉茂微微一笑,從文件夾里拿出一份文件。
“這是我擬定的新能源產業扶持政策草案。我們可以設立專項基金,對符合條件的新能源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和稅收優惠。同時,推動政府采購向新能源產品傾斜,打開市場渠道。”
會議持續了整整一天,最終在葉茂的主導下,確定了近期的工作重點和方向。但葉茂知道,這僅僅是開始。
接下來的日子里,葉茂幾乎每天都在忙碌中度過。
他頻繁地穿梭于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
在一家新能源電池企業,他看到企業因為缺乏研發資金,導致新技術遲遲無法投產。葉茂立刻協調專項基金,為企業解決了燃眉之急。
在與高校的合作中,葉茂發現科研人員的研究方向和企業實際需求存在脫節。
他組織了一場大型的產學研對接會,讓企業代表和科研人員面對面交流,現場就達成了多項合作意向。
然而,工作的推進并非一帆風順。在推動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時,遇到了土地審批和電力配套等諸多問題。
一些地方部門以各種理由拖延,導致項目進度緩慢。
葉茂沒有坐以待斃,他親自帶隊,一家一家地走訪相關部門。
“各位,充電樁建設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基礎。如果充電樁不完善,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信心就會下降,整個產業的發展都會受到影響。”
他拿出詳細的規劃方案和數據分析,“我們可以采用共建共享的模式,整合各方資源,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加快建設速度。”
經過一番努力,充電樁建設的難題終于得到了解決。
但新的挑戰又接踵而至。隨著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一些企業為了追求短期利益,出現了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
葉茂意識到,必須建立嚴格的行業標準和監管體系。
他組織專家團隊,參考國際先進標準,結合國內實際情況,制定了一套新能源產品質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