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葉茂在白板上快速畫出電網與新能源設施的關聯圖譜。
“必須從源頭上解決分布式能源接入的穩定性問題。“
他連夜帶隊前往國家電網研究院,與頂尖專家展開頭腦風暴。在堆滿實驗數據的研討室里,葉茂提出大膽設想:
“能否開發智能電網調度系統,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分布式電源與儲能設備的實時協同?“
這個想法讓在場的老教授眼前一亮,但隨之而來的是技術實現的重重難關。
葉茂沒有退縮,他迅速組建起由電網技術骨干、高校科研團隊和科技企業組成的聯合攻關小組。
在接下來的三個月里,他幾乎吃住在實驗室,和團隊成員一起攻克了數據加密傳輸、多源信息融合等核心技術難題。
當第一套智能電網調度原型系統成功運行時,參與研發的年輕工程師們激動得熱淚盈眶。
但新的危機又悄然逼近。國際新能源市場風云突變,某發達國家突然提高進口關稅,導致國內光伏企業出口訂單銳減。
葉茂接到企業求助電話的當晚,就組織召開緊急會議。
會議室的電子地圖上,密密麻麻標注著受影響企業的分布,大屏幕上實時滾動著國際市場價格波動數據。
“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葉茂將一份東南亞市場調研報告重重拍在桌上。
“開拓新興市場,提升產品附加值才是出路。“
他迅速協調商務部門,在一周內就組織起由二十家企業組成的貿易代表團,親自帶隊奔赴東南亞。
在曼谷的貿易洽談會上,葉茂用流利的英語向各國客商詳細介紹中國新能源產品的技術優勢和成本競爭力。
為了幫助企業提升產品附加值,葉茂推動建立了新能源產業創新設計中心。
他邀請國際頂尖設計師與國內企業對接,將美學理念融入產品設計。
當一款造型獨特、兼具實用功能的家用儲能設備在國際展會上驚艷亮相時,訂單如雪花般飛來。
在產業發展的同時,葉茂始終關注著民生問題。
他發現偏遠山區的光伏扶貧項目存在維護不到位的情況,立即啟動“陽光守護“行動。
他帶領技術團隊翻山越嶺,為每個扶貧電站安裝智能監測系統,通過手機app就能實時掌握設備運行狀態。
一位老阿婆拉著葉茂的手說:“現在晚上燈更亮了,電視也不會突然沒信號了!“
看著辦公桌上那張與歐陽雪的合影,葉茂輕輕嘆了口氣。
自從投身新能源事業,兩人見面的次數屈指可數。
但每當看到城市中穿梭的新能源公交車,看到鄉村屋頂上熠熠生輝的光伏板,他就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因為他深知,自己正在參與的,是一場改變未來的偉大變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