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汽車制造商聯盟施壓國會修改新能源汽車采購條例。
甚至在非洲新能源基建項目中,競爭對手暗中勾結當地勢力,煽動民眾抗議工程“破壞生態”。
“他們不是在針對某個項目,而是要掐斷我們全球化的每一條生路。”
葉風的聲音低沉而冰冷。
更棘手的是技術封鎖。戰士集團引以為傲的固態電池技術突破,引發了日韓企業的恐慌性專利圍剿。
在日內瓦的國際專利局,數十起訴訟如同蛛網般纏住集團的創新成果。
研發總監調出實時數據:“我們每申請一項新專利,就會有三倍數量的相似專利提前注冊,顯然有人在監控我們的研發方向。”
金融戰場同樣硝煙彌漫。華爾街資本突然調轉槍口,將戰士新能源的股票評級從“買入”下調至“減持”,做空機構趁機興風作浪,股價在一周內暴跌18%。
葉風盯著跳動的k線圖,突然冷笑一聲:“這招釜底抽薪倒是高明,想斷我們的融資渠道。”
他早已讓財務團隊在新加坡設立了秘密資金池,專門應對這種惡意做空。
地緣政治的暗線更是盤根錯節。在中亞新能源走廊項目中,某大國勢力通過扶持當地反對派,制造社會動蕩,迫使工程延期。
而在東歐,戰士集團投資的風電項目被無端卷入“國家安全審查”風波。
“能源從來不是單純的商業競爭。”
葉風在戰略會議上敲打著地圖,“我們每一塊市場的開拓,都在觸碰某些國家的能源安全紅線。”
更隱秘的威脅來自內部。隨著業務版圖急速擴張,戰士集團在全球各地的子公司面臨文化沖突與管理失控的風險。
東南亞分公司因勞資糾紛陷入輿論危機,歐洲團隊則因決策權限問題與總部產生裂痕。
人力資源總監憂心忡忡:“我們的管理體系正在超負荷運轉,就像一臺高速運轉卻缺乏潤滑的機器。”
深夜的辦公室里,葉風獨自面對世界地圖,將各色圖釘按在關鍵節點。
中東的石油產區、北美的頁巖氣田、東亞的制造業集群。
這些看似無關的地點,此刻都化作全球能源博弈的棋盤格。
他知道,戰士新能源的每一次落子,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傳統能源巨頭的反撲、技術壁壘的圍堵、地緣政治的漩渦,還有資本世界的暗流,構成了一張密不透風的大網。
但葉風眼中的斗志愈發熾熱。他抓起電話撥通研發部門:
“啟動‘星火計劃’,把我們儲備的顛覆性技術提前推向市場。”
又轉向財務負責人:“準備100億美金,我要在華爾街發起反擊。”
窗外的夜色深沉,而他已經看到了破曉的曙光——
只有主動撕開對手的防線,在技術、資本、政治的多維戰場同時出擊,才能在這場關乎能源未來的戰爭中贏得生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