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綠色波浪里,藏著軍墾城新生的希望。葉雨澤彎腰撥開麥葉,指尖觸到帶著露水的嫩芽,冰涼的觸感順著指腹蔓延,竟讓他想起戈壁灘上第一次看到麥苗出土的清晨——
那時父親用粗糙的手掌護著幼苗,說:“苗兒扎了根,就不怕風沙了。”
“老葉,孟山都的律師函寄到農戶手里了。”
楊革勇的聲音帶著寒意,手里捏著一疊復印件:
“說咱們軍墾城的小麥用了他們的‘抗倒伏基因片段’,要求每畝賠償八十美元,不然就起訴。”
葉雨澤直起身,夜風掀起他的衣角:
“抗倒伏基因?去年咱們的小麥倒伏率高,壓根沒敢用他們的技術。這是故意找茬,想攪得農戶不敢種咱們的種子。”
他摸出手機給葉茂打過去:“讓法務部聯合農科院,把咱們的育種記錄、基因測序報告整理成證據鏈,明天召開新聞發布會。”
“另外,告訴農戶,所有訴訟賠償由沃土基因承擔,誰要是敢退種,以后再也別想拿到咱們的新品種。”
葉茂興奮的喊了一句:“知道了老爹,這些事兒不用你操心!”
如今二兒子葉茂也已經是正廳級干部,負責的沙漠改造和新能源項目成績斐然。
而今葉雨澤投巨資研發種子,和葉茂負責的項目不謀而合,葉茂自然驕傲。
他一直非常關切這邊的動靜,別說老爹喊他幫忙,就是不喊,他只要能幫上的事情,也早就做了。
掛了電話,遠處實驗室的燈光依舊明亮。周教授團隊正在連夜趕制“海稻8號”的全球專利申請書。
艾倫的團隊則在調試新到的低溫離心機。
葉雨澤忽然想起艾倫白天說的話:“孟山都的專利像鐵絲網,看似密不透風,其實到處是縫隙——
野生作物里藏著無數沒被注冊的基因,那才是真正的寶庫。”
這話沒錯。軍墾城農科所的老倉庫里,那些標注著“1978年野生大豆”的布袋里,就藏著孟山都覬覦多年的抗線蟲基因。
老所長說過,當年采集隊在昆侖山海拔四千米的亂石堆里找到這株大豆時,豆莢上還掛著冰碴子。
“明天我去趟農科所。”
葉雨澤對楊革勇說,“那些野生種質資源得趕緊做基因測序,不能等孟山都的人聞著味兒過來。”
楊革勇點頭,忽然指向西北方向:
“那邊的智能溫室快建好了吧?艾倫說想在里面種沙漠植物,他覺得仙人掌的抗旱基因能用到小麥上。”
“讓他折騰。”
葉雨澤笑了,“咱們砸錢建實驗室,不就是為了讓科學家能折騰出點名堂?”
第二天清晨,軍墾城的大禮堂擠得水泄不通。農戶們攥著孟山都的律師函,臉上滿是焦灼。
前排坐著幾位頭發花白的老兵,他們是軍墾城的開荒者,胸前的軍功章在陽光下閃著光。
葉雨澤走上講臺,身后的大屏幕亮起兩張圖片。
左邊是孟山都的專利證書,右邊是農科所1987年的育種記錄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