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教授也跟著進來,手里揮舞著“海稻8號”的全球專利證書:
“國際專利局批了!三十八個農業國同步授權,孟山都想搶都搶不走!”
恒溫庫的門開著,冷氣涌出來,卻擋不住屋里的熱氣。年輕人們圍著報告歡呼,老所長抹了把眼淚,忽然扯開嗓子喊:
“都別高興得太早!明天開始,給這些種子做發芽試驗,我要親眼看著它們長出來!”
孟山都的價格戰還在繼續,亞洲區的種子價格一降再降,甚至貼錢賣給農戶。
但軍墾城的農戶們誰也沒動搖——沃土基因的抗蟲棉剛在試驗田豐收,畝產比孟山都的品種高兩成,還不用買他們的殺蟲劑。
耐旱玉米在戈壁灘試種成功,根系能扎到地下三米,比孟山都的品種節水三成。
“孟山都的種子是好看,但咱們的種子接地氣。”
種了一輩子地的張老漢說,“他們的玉米得用進口肥料,咱們的玉米撒把羊糞就能長,這才是咱農民要的種子。”
這話傳到孟山都亞洲區總部時,首席執行官正在發脾氣。
辦公桌上的報表顯示,他們在華市場份額三個月掉了十五個百分點,而沃土基因的種子已經賣到了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
“一群飯桶!”
他把報表摔在地上,“連個軍墾城出來的土包子都搞不定!”
研發總監戰戰兢兢地說:“他們的抗蟲棉用了新的基因編輯技術,避開了咱們的專利;耐旱玉米用的是野生種質資源,咱們根本沒注冊過……”
“野生種質資源?”
首席執行官猛地站起來,“去查!他們的種子到底來自哪里!”
半個月后,一份調查報告放在他桌上:沃土基因的種子里,有昆侖山的野生大豆、羅布泊的野小麥、海南島的野生稻……
這些都是孟山都當年花重金沒買到的資源。
報告最后寫著:“這些種子的采集者,大多是中國的軍墾戰士,他們用了四十年時間,走遍中國的山川戈壁,建起了全球最大的野生作物種質庫。”
首席執行官盯著報告上的“四十年”三個字,忽然想起自己參觀過的軍墾博物館——
里面陳列著當年軍墾戰士用的鋤頭、水壺,還有用馬糞拌過的種子袋。
那時他嗤之以鼻,覺得這些老掉牙的東西早該進垃圾堆,現在才明白,正是這些“老掉牙”的堅持,讓中國的種子有了對抗壟斷的底氣。
秋末的加州農場,葉雨澤和楊革勇站在大豆田里,看著聯合收割機駛過,金色的豆莢簌簌落下。
這片曾經種著孟山都“先鋒”系列的土地,現在種的是沃土基因培育的“軍墾1號”。
“艾倫說這個品種的抗病性比孟山都的強,還能留種。”
楊革勇拿著檢測報告,“上周巴西的農場主來考察,想引進種植,訂單都排到明年了。”
葉雨澤撿起一粒掉落的豆種,陽光透過豆種的紋路,在掌心投下細碎的光斑。
他忽然想起父親常說的一句話:“好種子不用吹,土地會說話。”
遠處傳來孩子們的笑聲,葉飛帶著一群軍墾三代在田埂上奔跑,手里拿著裝種子的玻璃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