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里桑酋長國,策略略有不同。這個國家部族林立,中央權威薄弱。楊三的情報部門巧妙利用各部族之間的矛盾,拉攏那些對現狀不滿、渴望強大外部支持的部族首領。
兄弟投資開始向里桑境內傾向于合作的部族領地投資建設道路、學校和診所。
條件之一是,這些基礎設施需要使用索國的標準教材(包含對聯盟的認同教育)和醫療體系。
漸漸地,這些地區的孩子上學用的是索國教材,看病去的是索國援建的診所,生活物資很多來自索國市場。
一天清晨,人們發現,里桑與索國邊境線上,一段象征性的界碑被不明身份的當地居民向里桑境內方向挪動了幾百米,將一片原本有爭議但無人看守的荒地“劃”入了索國。
里桑中央政府提出抗議,但被挪動界碑地區的居民卻聲稱他們“自愿成為更繁榮穩定聯盟的一部分”,并拿出了據說是祖輩的土地契約(真偽難辨,但情緒是真)。
索國政府則表現得很“無奈”,表示尊重當地民眾的意愿,并承諾會更好地管理和發展該地區。
這種“既成事實”的策略在多個邊境點上演。
小步慢走,每次只挪一點,避免過度刺激。
每當里桑中央政府想強硬回應時,楊三的部隊就會在邊境舉行一場高調的“軍事演習”,展示其精準打擊能力和快速部署能力。
里桑那些各自為政的部族武裝根本無力對抗,中央政府也只能口頭抗議,最終不了了之。
與此同時,在阿丹共和國北部和里桑部分傾向聯盟的地區,“公民投票”運動開始自發興起。
民眾在索國非政府組織的“協助”下組織起來,要求舉行公投,決定是否加入馬賽-索國聯盟。
投票過程被宣傳為民主和自愿的,雖然缺乏國際監督,但場面熱烈,結果是壓倒性的“同意”。
葉柔政府則“順應民意”,莊嚴宣布接受這些地區和人民的“回歸”或“加入”。吞并過程幾乎沒有發生大規模交火,更多的是民意的展示和既成事實的積累。
并非所有過程都一帆風順。在試圖將影響力擴展至沿海小國基貝拉時,遇到了硬釘子。
基貝拉的腐敗政府高層被三色國暗中收買,堅決拒絕與索國合作,并試圖武力鎮壓國內親索的勢力。
“需要一場外科手術式的打擊,斬首其抵抗意志,但不能傷及平民,不能留下口實。”
楊三在軍事會議上點著地圖上的基貝拉總統府和幾個關鍵軍營。
一個夜晚,數架從索國秘密基地起飛的、加裝了消音裝置的無人機悄然飛臨基貝拉上空。
同時,一支楊三麾下的精銳特種小隊(成員包含來自馬賽、索國乃至東亞面孔的“志愿者”,難以直接溯源)已滲透入境。
無人機發射的小型精確制導彈藥,幾乎同時摧毀了基貝拉政府軍的通訊中心、空軍(僅有的幾架老式飛機)的機庫以及總統衛隊的裝甲車停車場。爆炸聲驚醒了城市,但造成的傷亡極小。
幾乎在同一時間,特種小隊突襲了總統府,控制了拒絕合作的總統及其核心幕僚(他們后來“自愿”流亡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