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者結合后,隨著蘇摩按下播放鍵,復讀機里的讀帶轉動了起來,周氏旋律也開始響徹在地底避難所的三層之中。
聽著歌泡著澡,趕在一點鐘,換上一身清爽干凈的睡衣后,蘇摩輕快的飄到了自己的小床上。
時至今日,就連這一塊在廢土第一天就打造出來的木板床,也漸漸承受不了蘇摩日益強健的身體。
幾個木頭支角,隨著蘇摩一翻身,便會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
但睡在這上面,聽著熟悉的咯吱聲響起,蘇摩的心情反而能快速平靜下來,進入到睡眠狀態。
呼
呼
一絲絲沉重的呼吸聲從腹部傳遞到鼻腔,又從鼻腔返回到全身。
盡管外界,幾乎99%的人都在加班加點,想要在災難來臨的最后一晚,臨時抱佛腳。
但躺在地底避難所和鐵石山上的這146個人,倒是個個睡得安穩,睡得香甜。
一夜無話
等到七點半,準時的生物鐘趕在鬧鐘響之前,再次打了一個提前量,將蘇摩從睡眠中喚醒。
和往常不同,這一次蘇摩破天荒的沒有直接爬起來,而是翻了個姿勢,繼續呼呼大睡。
八點鐘
九點鐘
九點半!
盡管腦海中已經沒有了困意,但躺在這個破舊的小床上,蘇摩心中的幸福感卻是以一個一元二次方程一般的直線在飛速上升。
當然,能在廢土上實現“賴床自由”本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
一直等到十點鐘,感受到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都徹底變樣以后,蘇摩緩緩的爬了起來,將床頭上的幽能水一飲而盡。
廚娘們送來的早餐,已經被一大四小干掉了大半,剩下的放在保溫桶里還有余熱。
一碗在陜西關中地區非常有名的岐山臊子面放在桶里。
面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
這是一種就算放了很長時間也不會沱的面,在關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無論是在婚喪、逢年過節、孩子滿月、老人過壽、送別親朋等等重要場合,都有它出現的聲影。
就著兩頭這些天村民們在山腳下培育出來的大蒜,腌制出來的糖蒜。
一口面一口蒜,再來一口拍黃瓜。
這一頓飯,蘇摩吃了個九成飽,但仍然有一股意猶未盡的感覺。
“呼,這呆在避難所里,伙食也太好了,我一個人出去在海上,又要自己做飯了!”
惋惜的將吃剩下的碗筷放進食盆里,對著目前打包好還沒裝車的物資,蘇摩開始了最后的搬運。
打開門,地虎已經被送回到了門口。
老遠處,能看到不少的村民們在放假的這天,漫步在洼地中,打量著廢土上的原始風景。
不過所有人倒是都遵守著一個法則,距離地底避難所都保持在五百米開外,給蘇摩騰出來足夠的隱私空間。
物資裝車,兩趟,所有打包好的雜物全部帶上了船。
第三趟,工作臺連帶著小型機床,一起去到了位于甲板二層的會議室里。
第四第五趟,一些堆在地底避難所旁邊,還沒用完的基礎材料,被蘇摩帶上了船,丟在了損管倉。
而這趟搬完,時間也來到了正午十二點,和制定的計劃分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