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人類漫長的戰爭史記載,士兵從來都貴在精,不在多!
因為符合大眾胃口的敘事需要,很多戰爭記載夸多了以少勝多。
這種夸張的寫法,讓看到的人習慣上認為士兵越多優勢越大,以少勝多是逆天之壯舉!
但在清人趙翼那本《陔餘叢考》統計的古代戰爭記錄中,卻能直觀的發現:
以少勝多的戰果在歷史中其實并不少見!
在通訊基本靠吼,投送基本靠走的古代,衡量一位軍師或者將軍能力的關鍵指標便是動員能力!
人數越多,地形的容錯率就越低,整體指揮效能也就只會更低,而且后勤壓力也會空前提高。
那么既然如此,為什么古人還要謊稱N倍與實際的參戰人數呢?
原因很簡單:
心理戰!
人數的壓制可以給敵人以巨大壓迫感!
這種壓迫感可以在一定幅度上,引發敵人內部的矛盾,使得戰斗開始以后,不用費什么功夫,就能很輕松的就能拿下勝利!
但自古以來,以弱勝強的例子之所以有,原因同樣很簡單:
視死如歸!
十點二十四分,僅僅二十分鐘出頭,異族第一波沖鋒,被只有一萬人的苔原船隊硬生生的打停了!
并且,這一波沖鋒的過程中,苔原號上的火力武器并沒有噴吐火力。
僅憑借著所有人手持弓弩,以及兩位勇士帶著炸藥包從水下轟然而起,苔原船隊便成功遏制住了異族的囂張氣焰!
和之前那場血戰相比,之所以能打出這樣的驕人戰績,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
過來支援的八萬異族中,基本都是陸地異族!
和之前數量十萬的海洋異族不同,陸地異族在發起沖鋒時,雖然可以游泳,但游的速度卻是非常感人,根本不及船只們的移動速度。
這個尷尬的情況就導致了,陸地異族不能和海洋異族一般,一路潛水到船隊下方在冒起來進攻,而是必須駕馭著小船和木筏,前來追擊。
喪失了自己最大的優勢,進入了人類擅長的領域。
剛一開始,異族們十二萬的數量,便迅速銳減到了十一萬兩千,整整八千異族倒在了海域之內。
在木筏船隊離開以后,整支船隊因為沒有后顧之憂,可以邊移動邊打,戰況竟然神奇一般的好起來了!
這個改變,自是讓所有留下來的殿后的普通幸存者歡呼雀躍,士氣高漲。
但此時,坐在苔原號上正在瘋狂指揮的十四位船長,卻是個個蹙眉,臉上全無一絲勝仗過后的喜悅。
“三號隊,目前弓箭還有三千支,弩箭還有一千八百支”
“一號隊,弓箭九百支,弩箭三千七百支”
“二號隊,弓箭六千三百支,弩箭打完了”
“”
七艘大船,十八艘小船,除過苔原號作為指揮艦不帶船之外,其他大船均是帶著三艘小船形成小隊。
經過三分鐘時間的匯總統計,所有小隊的彈藥剩余數量被統計了上來。
因為大弓的體力耗費遠遠大于弩弓上彈,本來兩者差不多的數量,在這個節骨眼,出現了三倍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