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做到令行禁止的韓軍,全體后退三十丈,迅速有序地后退,并未出現混亂。
但是,韓軍后退三十丈,秦軍跟著前進三十丈。
“嗖嗖嗖……”
床弩第二輪射擊,又造成數名韓軍傷亡。
每次雖然殺敵不多,但這是沒有風險的純粹殺敵,敵軍無法還擊,秦兵們覺得爽歪歪了。
在兩年多前,子嬰不僅讓兵工廠制作連弩,同樣對現有床弩進行改善。
子嬰憑借對歷史上床弩的認識,給出相應技術原理,讓朱駿、常駱把新式連弩研制出來。
這種連弩,射程可達一百六十丈(三百七十米)。
這時期的秦軍弩兵,踏弩射程約九十丈(約兩百米),大連弩射程五十二丈(一百二十米)。
戰鼓聲響起,趙佗下達進攻的命令。
戰車繞過床弩前進著,步卒跟在戰車后面,配備踏弩的弩兵又再跟隨步卒后面。
床弩屬于仰射,前面有士兵并不影響射擊。
床弩仍然在連續射箭,壓制敵軍,給予進攻部隊掩護。
當戰車前進至離敵軍九十丈時,開始發起沖鋒,戰車后的步卒跟著沖上去。
后面手持踏弩的弩兵則是補上這位置,向敵軍射箭。
當離敵軍較遠時,射箭一般是仰射,以密集的箭雨對敵軍進行概率性射擊。
當敵人離得比較近時,才會是瞄準敵人直射。
沖鋒中的車兵,每輛戰車有三人,一人為馭手負責駕車,一人為弓箭兵,另外一人手持長戟。
每輛車后面,都有三十名步卒,步卒手持鈹、戟。
“快,射箭!”
韓軍同樣有大量的踏弩,射箭還擊,試圖阻止車兵前進。
雙方的踏弩兵,皆是采取三段擊射擊,確保射擊不間斷。
不過,秦軍踏弩略多于韓軍,加上有床弩,壓制著韓軍弩兵,雙方各有人中箭。
沖在最前面的戰車,有數輛車戰馬被射中,有些馬匹忍痛繼續奔跑,有些馬匹則倒下了。
在快速前進時,突然有馬匹倒下,導致三輛戰車翻覆。
其余戰車繼續沖鋒著。
數十丈距離,如果沒有阻擋,車兵很快能沖近。
在秦弩兵壓制下,韓弩兵雖然能造成車兵不小的傷亡,但無法完全阻擋車兵前進。
車兵越來越近了,韓軍盾牌兵撤走,弩兵由原本仰射改為直射。
失去盾牌保護的弩兵,更多人中箭。
韓弩兵近距離射擊,同樣更多的車兵或馬匹中箭。
在戰車上的秦軍弓箭兵,全部都射箭了。
秦車兵在敵弩兵全力射擊下,已損失上百乘戰車。
然而,車兵已沖到了韓軍面前。
韓軍弩兵迅速后撤,與此同時,大批長矛兵補上,要用長矛阻擋奔跑中的戰馬。
關鍵性時刻到了,能否有一定數量的車兵沖入陣中,沖亂韓軍陣型,成為勝負的關鍵。
后方的趙佗和部下們、更遠處函谷關城墻上的秦兵們,在關注著前方戰事,他們充滿了信心。
在韓軍方陣靠后位置的韓王信,還有背后營壘中的官兵們,則是捏了一把汗,情況不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