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對峙下去不是辦法,這里有好幾萬秦軍騎兵,也難以再占便宜了。
擺在冒頓面前有兩種選擇,第一是跟秦軍決戰,第二是撤退回去。
就算是撤退,這次入關收獲豐厚,不枉此行,也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秦軍兵力。
冒頓沒有跟秦軍騎兵決戰的打算,也沒這個必要,匈奴人入關只是為了劫掠,不可能長期占據關內地域,冒頓下達撤退命令。
此后不久,在這邊的匈奴兵有序地撤出關外,秦軍重新奪回了雁門關。
————————
西域,康居國交界處,鄒離帶著使團在這里西行,他要去更西的地方,聯絡更多的國家,傳播大秦威名,現在是要前往康居國都城面見康居王。
忽然間,一隊士兵沖來,這是康居國的士兵。
鄒離能看出來,對方士兵們的武器仍然是青銅制作,鋒利程度比鋼制武器差了不少。
跟隨鄒離而來的翻譯,跟士兵們說明身份,沒料到對方不懷好意,康居士兵把他們都抓了起來,說要抓回去當眾處決。
跟隨鄒離的秦兵中,有兩人及時騎馬逃跑,要趕往東邊向駐守月氏國的秦軍報訊。
鄒離被押送著來到康居國都城,被押著在都城行走,鄒離一路留意觀察這邊情況,康居國人口不多,都城大小和人口相當于秦國一個縣城。
這里的人,服飾和樣貌跟月氏國相差不大。
不久后,鄒離被押入王宮,見到了康居王。
康居王三十余歲,一連絡腮胡,一臉的敵意。
鄒離大聲道:“大秦國皇帝派本使來到西域,不希望跟西域諸國為敵,還望大王不要為難使團。”
相應的人員把話翻譯過去。
康居王很是來氣,道:“哼!月氏屢屢欺負康居,你們秦國讓月氏臣服,那就是與康居為敵,康居雖是小國,也不會屈服。”
對于月氏跟康居國關系,鄒離在前來之前有所了解,兩國之間有些恩怨,他希望能調停化解,最終在秦國的領導下團結起來,由秦國制定規則、維護秩序,這是皇帝的長遠規劃。
鄒離道:“大王誤會了,秦國從未有欺侮康居國之意,月氏向秦國稱臣,秦國會約束月氏國,不得再欺負周邊小國,我這次專為康居國而來,是為康居過著想。”
康居王一聽,面色大為好轉。
鄒離又再說了一些話,康居王叫人給他松綁,以禮相待。
鄒離在康居國待了下來,跟康居王深入交談,康居愿意跟秦國進行貿易,但不同意結盟,只能是經濟往來和互不侵犯。
鄒離不急于強求,讓西域諸國先跟秦國有密切聯系,再逐漸對其施加影響,這需要時間,需要一個過程。
他再通過康居國,了解跟多西域情況,康居國西邊、西北邊是諸多小國,南邊是大宛國,西邊南邊是安息國,大宛國再往南是大夏國。
這些國家,都是鄒離要聯絡的對象,就算無法在政治方面產生影響力,也要爭取有貿易往來,為秦國爭取更大的利益。
鄒離走遍了都城大街小巷,了解這里的風土人情,又跟康居王和臣子們多次交流,讓他們對大秦有初步的認識。
待了半個月后,鄒離離開康居國,前往更西更南的地方,計劃在半年后啟程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