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耀祖給出的說法是,他編纂的理科教材需要用到很多數字和公式,豎版書寫和印刷已經無法滿足需要,索性就連文科類教材也改成橫版印刷。
橫版和豎版只是形式,借以傳播的文化內核不會變,糾結于外在完全沒必要。這就像我們人的衣服,從古至今都在發生著變化,不可能一成不變的,要與時俱進。
龐德公也不贊成橫版簡體印刷,對于標點符號的出現也有點懵,而且這份報紙的文風偏白話,比較淺顯,讓他很是瞧不上。但報紙這種形式很新穎,上面的內容都挺抓人的,糾結啊。
倉耀祖也不會禁止豎版書的印刷,但他不支持就是了。他相信習慣會慢慢改變,無須著急。書法上用繁體用豎版是必然的,還是那句話,這是藝術。
倉耀祖要做的就是自然而然地持續灌輸,在他能影響到的地方使用這些新的規則,然后讓它們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可以了。
《南華旬報》在士子文人之間不斷傳播,它所能發揮的作用就是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倉耀祖在第一期的報紙上刊登了一首詩,這首詩隱晦地說出了《南華旬報》的這種作用,這首詩就是,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南華旬報》封底的那一版,還印有一個字母表以及一篇帶拼音標注的文章,目的嘛,自然是推廣拼音識字,以后每期報紙上都有這個字母表,以及一篇帶拼音標注的新文章。
這種拼音標注要是用豎式排版,那就是一場災難,會把文章的連貫性搞得支離破碎,而用橫版來排的話,不需要看拼音的人就可以跳行了,互不影響。
這份報紙一期的價格是一個五銖錢,一個月三期,就是三個五銖錢,不算低,倉耀祖還沒想著免費發行報紙。
報紙發行以后,袁耀居然找上了他的姐姐袁權,然后一同來見倉耀祖。原來是袁耀想要參與到報紙的編輯發行中來,他對這個很感興趣。
倉耀祖自然不會拒絕,他把王粲喊來,讓王粲帶著袁耀去學習怎么編輯發行一份報紙。
袁權看著自家這個弟弟跟著王粲走了,心里也不知道是該踏實安穩,還是該失望一下。
倉耀祖看到袁權心神不屬,就說道:“袁姊姊,你這個弟弟吧,智商還是挺高的,最少比你父親智商高,但他沒什么野心和欲望,他追求的和你父親追求的并不一樣。以你們三姐弟來說,我比較看好你,而不是袁耀來接替你父親成為淮南之主。”
袁權思索一番,才發問道:“將軍對淮南也沒有野心和欲望嗎?”
倉耀祖并不否認:“這當然是有的,但我不著急,而且我也不會對你們袁家不利。我這個人呢,不太喜歡戰爭,因為只要是戰爭,就會死人。我尤其討厭內戰,這叫什么,這叫內耗,收益對雙方來說,都是負的。
我對于你父親治理州郡的能力,其實是很看低的,不光是比我低很多,就是比劉表、曹操和你伯父袁紹也不如。他治下的百姓們可是受苦了,但有什么辦法呢?
我暫時對江北的土地沒什么想法,北方的騎兵優勢太明顯,江北實在是不好防御,這是我的實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