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頓時泄氣了,尼瑪,還說生個女兒嫁給你呢,哼哼,現在某宣布,你媳婦沒了,自個兒后悔去吧。
稅不能少收,倉耀祖在這上面不會通融,但他也非那不近人情的人,命人去把陶應叫了過來,讓他和曹洪、甄儼建立更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這樣,曹洪的拿貨價就會更低一些。
曹洪還以為倉耀祖這里會禁止鐵器的外流呢,很顯然他想錯了,江東并不禁止鐵器外流。
其實呢,主要是倉耀祖知道,越是禁止越是有人盯著這個,那就不如把這生意控制在自己手里,還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來。
比如,倉耀祖就以供應兵甲為由,讓甄儼帶話回去,找袁紹幫他換取張郃的家眷。張郃還沒投降,但也差不多了。
而辛毗的家眷都在他身邊呢,至于鄴城辛毗家的那些家仆、宅院交給他哥哥辛評即可,反正也不是外人。
倉耀祖最近又交給了郭嘉一個任務,那就是讓他和步騭及早布局,把荊南四郡給全方位地滲透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能等到要取荊南四郡了,才去做工作吧。
張羨張仲景是倉耀祖的必得之人,那是他欽定的醫療衛生部的首腦。
說起荊南四郡,長沙的桓階桓伯緒是個很關鍵的人物,一定要把他給爭取過來。有了桓階,張羨那個頗有野心的兒子張懌也就不成問題了。
在歷史上,桓階早期是跟隨孫堅的,孫堅戰死襄陽之后,他并不很看好孫家的前景,也不認為劉表能成就大業,所以就返回了長沙。等到袁曹官渡之戰前夕,這家伙果斷站隊曹操,鼓動張羨反叛劉表,把他死死地牽制在了荊南四郡,算是為曹魏立下了大功一件。
官渡之戰前,如果讓劉表在袁紹和曹操之間站隊的話,他肯定是站隊袁紹的,可曹操手里有天子,作為宗室,劉表的處境是十分尷尬的,支持哪個都不妥,正好張羨在荊南四郡反叛,劉表也就順水推舟,名正言順地置身事外,坐觀袁曹成敗了。
這樣的策略怎么說呢,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沒有什么雄心壯志,守戶之犬爾。要是劉備為荊州牧的話,他多半會擴大自己的地盤,不是收江東就是取益州。
要是袁曹非讓劉備選一個人支持的話,那他初期肯定是支持曹操。袁紹若敗,劉備說不定就要反水,在背后插老曹一刀了。
野心大小不同,做出的選擇也就截然不同。都是姓劉的,劉表說得上是老成持重左右逢源,劉備則是甘冒風險火中取栗。
另外還有兩個姓劉的,劉璋已經初步穩定了益州,在這其中,趙韙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正是他幫助劉璋鎮壓了叛亂,穩定了益州,隨著趙韙的權力增大,他的野心也在增大,新的沖突種子已經悄然埋下。
長安的天子劉協,終于是說服了李榷和郭汜,在封李榷為池陽縣公,郭汜為美陽縣公之后,天子劉協帶領著文武百官,在江東和荊州的軍馬護衛下,走武關道南下了。
武關道和潼關道不同,武關道沿途的關隘更多,也更險一些,數千兵馬在朱儁的統領下,在天子和百官的身后步步設防,始終掌握著南下的主動權。
而李榷和郭汜也不出意料地后悔了,點起兵馬就追了過來,但面對朱儁領兵據守的險關,還真就沒什么太好的辦法,只得怏怏而去。
李榷和郭汜確實被兩個縣公沖昏了頭腦,等天子一走,他們靜下心來仔細一琢磨,就后悔了。
沒了天子和百官,他們確實沒了掣肘,但也沒有了權柄,以后就不能蹭小皇帝吃,蹭小皇帝喝,只能回家吃自己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