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一月來臨的時候,全副武裝的江東軍在周泰水軍的運送下,在三韓登陸了。倉耀祖把他手下的所有騎兵和空閑的山越兵都派了過來,這一次,絕不能無功而返。
太史慈、趙云和張郃一起在辰韓登陸,然后趙云往正北的百濟去,太史慈往西北的馬韓去,張郃則往東北的弁韓去。
在三韓近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七十多個小國,這些小國與其說是國,不如說是部落,單打獨斗絕對不是江東軍的對手,就算是幾個部落聯合起來也不行,江東軍可以說是摧枯拉朽,無人能擋。
辰韓是琴氏的大本營,周泰不斷地從濟州島往辰韓運兵,幫著琴氏穩定住辰韓的局勢,這里將會是江東軍的大本營。
一個月過去,趙云和太史慈取得的勝利不少,但完全占住的地盤寥寥無幾,馬韓的各個部落民風都很梟悍,雖然再驍勇再彪悍也不是趙云和太史慈的對手,但是吧這些家伙動不動就降而復叛,非常反復,趙云他們也不能把他們全都給殺了吧,結果就弄了個疲于應付。
倒是張郃在弁韓開展得不錯,還收降了幾個部落,在那邊混得風生水起。弁韓和辰韓的教化程度比馬韓明顯要高,華夏人也更多一些,因此,江東軍的軍事行動遇到的阻礙不大。
三個方向的行動境遇不同。徐庶結合三路兵馬遇到的各種狀況,適時調整了作戰思路,讓趙云一部南返,與太史慈合兵一處,然后打勝一處就占領一處,把那些馬韓部落的人,尤其是青壯戰士都裝船運走,比如運去夷州,再從夷州和吳郡遠一些漢人過來填充占領區,從南往北一點點推進。
張郃那邊既然一切順利那就不做變動,徐庶也移師辰韓琴家的大本營晉陽郡,開始統籌趙云和太史慈對馬韓各部落的進攻。這一次就穩扎穩打,不急躁冒進,打下一個部落,就吃掉一個部落,徐徐推進。
徐庶他們選擇在冬天發起戰爭,馬韓那些部落的逃兵想要進山都難,因為溫度太低了。
馬韓的人口最多,馬韓占據的土地多是平原,馬韓的實力最為強大,所以這塊硬骨頭是一定要啃下來的,徐庶沉下心來了,開始和馬韓打持久戰。箕子的后人箕準能打下馬韓,江東軍同樣也能打下馬韓。
箕準的后人被馬韓人驅逐了,江東軍只要來到了這里,就一定能在馬韓牢牢地站住腳跟兒。
這場爭奪戰確實有一些艱苦,但既然打了,倉耀祖也不會退縮,只要下水一艘福船,倉耀祖就往三韓派一艘。馬韓一面臨山一面臨海,想要防住江東軍那是不可能的。
就算是想要比人多,倉耀祖都一點不怵,江東確實人口不足,但再不足,也可以碾壓一個小小的馬韓。
倉耀祖準備過完年再去三韓督戰,這個春節,是倉耀祖在金陵過的第一個春節,倉耀祖想要熱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