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郁生焉,焉生順,順生典,典生范
桓郁生良,良生鸞,鸞生曄,這輩分差著呢
桓郁學生楊震生楊秉,秉生賜,賜生彪,彪生修
借著酒宴殺人,不講武德啊
張昭一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張承,小兒子張休。張承字仲嗣,公元178年出生于徐州彭城。年少時就以才學知名。而且張承為人勇壯剛毅、忠誠正直,能甄識人物,曾提拔彭城人蔡款和南陽人謝景,那時他們還很年少。后來他們都被朝廷所用。張承還勤于提攜后進之士,為人厚道,吳國但凡是賢人,沒有不上門拜訪他的。
公元219年,張承為驃騎將軍孫權的西曹掾,出任長沙西部都尉。后任濡須都督、奮威將軍,被封為都鄉侯,領私兵五千人。公元244年病逝,謚號定。而當時在東吳,死后還有謚號的只有張承及其父張昭,還有顧雍及陸遜四人而已。
張休,字叔嗣,吳國重臣張昭的次子,襲父張昭爵婁侯。同樣出生于徐州彭城。太子孫登病逝,孫權第三子孫和被封為太子。但是關于黨爭的問題一直還沒有結束。張休的好友顧譚當時屬于太子孫和一派,而全琮一族屬于魯王孫霸一黨,與顧譚關系親密的張休自然也難逃全氏的攻擊。于是全琮父子時不時向孫權進讒言,使張休被發配交州。就在這時,一向與張休不對頭的中書令孫弘,也趁機再進讒言,于是張休就此被賜死,時年41歲。
青蠅吊客之語,出自虞預《會稽典錄》:翻放棄南方,云“自恨疏節,骨體不媚,犯上獲罪,當長沒海隅,生無可與語,死以青蠅為吊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每讀此句,感覺其中怨苦不堪。若“當長沒海隅,生無可與語,死以青蠅為吊客”是虞翻對孫權的抱怨,而“天下一人知己者”卻是懷念著二十多年前死去的知已孫策。
孫策死在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那一年,十九歲的孫權繼位,封吳將朱然(亦是孫權是同年好友)為余姚令。虞翻被貶當在公元221年至223年之間,已是孫權之兄孫策死后二十多年了。青蠅吊客之語,也許是虞翻為了提醒孫權記得昔時其兄孫策是如何優待于他的,僅此而已。我看不出這段話里有何屈服和聽從的意思——當初你兄長孫策引我為知已,你如今因我疏節、無發媚的骨體而把我獲罪,發配到海隅,你過意得去嗎?
倉耀祖孫靜(157年—215年),字幼臺,是孫堅的三弟。孫鐘生有三子,長子孫羌,次子孫堅,三子孫靜。孫堅舉事時,孫靜集合鄉里及宗室共五六百人為孫堅做后方保障,眾人都紛紛前來歸附
救完了馬日磾,倉耀祖有個計劃那就是帶著馬日磾去廬江把陸康這個倔老頭救一救,原因嗎,就是喜歡。
其實讓孫氏和陸氏結成死仇,更符合倉耀祖的利益,但是吧,倉耀祖不太喜歡這樣,沒什么意思。
畢竟這三國亂世,倉耀祖熟悉的人不多了,能救一個算一個,陸老頭也七十歲的人了,確實不怕死,可陸家上百口陪葬,何苦呢,讓陸老頭去書院教教書不好嗎?
讓馬日磾表孫策為廬江太守,挑撥孫袁關系的同時,也能稍稍斷掉孫家圖謀江東的小心思,哪怕是晚上幾年呢。周瑜不能在廬江任職,孫周合流的機會也被大大減小
表陸康為什么呢,表個虛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