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東對大兒子何世榮說道:“去幫我幫那位少年請過來,和我說說話!”
吳光耀和林月如來到何東面前,禮貌的說道:“何爵士安好!”又和旁邊的布政司司長等人打過招呼。
何東饒有興趣的看著吳光耀和林月如,半響才說道:“好,神仙眷侶。年輕就是有朝氣,我不服老都不行。兩年橫跨三個產業,個個都做得有聲有色,未來的港島經濟,還是要靠你這些年輕人啊!”
吳光耀連忙謙虛道:“沒有沒有,我只是運氣好,我也沒有想到發展這么順利。”
桌上還有不少其他商人,甚至港府的人,自己還是要低調一點好!
“謙虛了,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更何況我發現你的產業不同于傳統產業,都是一些制造產業,這絕不是運氣。這是一個好苗頭,港島雖說素來都有轉運港一說,但是未來還得靠制造業。”何東說道。
何東的話給吳光耀還是比較大的震撼,這位老人倒是看的清楚,所謂人老成精就是這個道理吧!
作為后世人,吳光耀知道,香港在1950年因為美利堅的封鎖,差點經濟崩潰,正是靠著制造業才把經濟拉回來。
布政司司長的后面早就站著一位翻譯,聽完何東的話,若有所思。
“吳先生,你覺得港島的經濟該偏重貿易,還是制造業?”布政司司長突然問道。
此時,周圍的人紛紛豎起耳朵,沒想到這位年輕人深得這些大佬看中。
吳光耀自然不會不答,如果自己想在港島站的更穩,和港府的關系就必須打好。
所謂識時務者為俊杰,自己沒道理和港府對抗!
再說,吳光耀已經把自己看作港島人,也想為港島的經濟做一些貢獻!
特別是,越來越多的難民,每次吳光耀看見,內心都暗暗的心痛。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多災多難的華夏人,雖然以后會復興,但是還得經歷三災九難!
30年過后,才是康莊大道!
自己如今有一些實力了,自然不會袖手旁觀。
在筲其灣,吳光耀常常向難民發送大米,自己工廠的工人都是出自難民。
并且吳光耀規定,凡是自己旗下的工人,家庭只能有一位在自己的工廠。
這么做的原因,自然是想惠及更多的家庭,畢竟只要有一位工人在自己的工廠,一家人的吃喝基本上不用愁了!
所以,要說吳光耀在哪里最受尊敬,那一定是筲其灣。
“何老,司長,我覺得要想港島長治久安,還是唯有發展制造業。你們也知道越來越多的難民來到港島,傳統企業根本養不了多少人工。制造業就不同了,一個工廠可以養活幾十到幾百個家庭。”
“那你有什么高見?”布政司司長迫不及待的說道,最近港府很頭痛,難民太多了,如果放任不管,又怕他們鬧事。
再說了,要是難民出現大規模餓死,港府相信大陸的兩個政權,一定會借機找港府的麻煩。
“鼓勵內地來港的商人,開設工廠。港府可以給便宜的土地和稅收,讓這些商人放心的投資,到時候港島的制造業一定會有所改善,不再單獨的依靠貿易。”吳光耀知道,要想港府出錢,基本無望,但是建廠用的土地和稅率,完全可以給些政策。
“你的這個建議,我會好好的和港督討論,你好好的開自己工廠。我聽人說,你在筲其灣經常布施,這是個好事。”布政司勉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