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島的樓價、地價在1957年12月份,終于大崩潰,一瀉千里。
這一波房地產周期也新鮮出爐,那就是1953年到1957年;九龍樓價從15港幣每平方尺,漲到45港幣每平方尺,漲幅300%。九龍住宅地價從6港元每平方尺,漲至30港元每平方米尺,漲幅500%。
至于這一波漲幅原因,大概有三點:
第一,外部環境——朝戰結束,美利堅取消貿禁,港島局勢穩定下來!
第二,外資入市——東南亞資金大量逃來港島,游資充裕,東南亞大部分資金又滲入地產。
第三,分期、分層的充分利用,炒樓花火爆!
而1957年12月份的地產業崩潰原因有兩點:
第一:地價、樓價大幅上升迅速,投機熾熱,炒樓花盛行,只要交付5%到10%的訂金,就可購得樓花,進行投機。
第二:外資、華資紛紛入場之后,港島的樓宇已經在1957年上半年,就已經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
......
1958年,春節過后!
長江實業的會議室,一眾管理層輕松的有說有笑;因為長江實業不僅躲過一劫,而且還大賺特賺。
1955年到1957年的這三年,長江實業一共開發了四個大型住宅樓盤和一個大型商業體;其中四個樓盤初期預估獲利7000萬港元,沒想到越到后面,樓價越高,竟然比預期獲利多了1500萬港幣,達到了8500萬港元。
高價賣掉中區50萬平方尺的地皮,長江實業也獲利2500萬港元。
吳光耀一走進會議室,大家都停止了說笑,一臉崇拜的看著吳光耀!
是這位老板,讓長江實業選擇了最適當的地產入場時間(允許建高樓);
又是這位老板,讓長江實業及時抽身,避免了巨大的損失。
“外面現在是什么情況了?”吳光耀坐下后,詢問道。
外面是什么情況,吳光耀自然大概知道的,但是自己要的是具體情況。
“一片哀嚎!港島市民現在是談樓色變,物業、地皮市場成交量極低;哪怕是九龍樓價已經降至25港元沒平方尺,地產商依舊賣不動。而很多地產商屬于投機,大舉借貸,此時已經紛紛被銀行盯住......”修焱兵說道,因為事不關己,語氣多少有點幸災樂禍;如果換成是長江實業,絕對能挺過難關,不僅僅有吳光耀這個財神爺;而且長江實業房子賣的很快,所以回籠資金也快。
吳光耀點點頭,和自己料想的差不多,但是更慘的還在后面;
自己可是知道1958年,港島地價、樓價跌幅70%到80%。
“長江實業可動用的資金,有多少?”吳光耀再次問道。
眾人一聽,以為吳光耀要抄底,紛紛來了精神。
“可動用的只有4000萬港元,因為您說過,長江中心商業體預留足夠的資金,所以有4000萬港幣不能動用。”史俊開口說道。
長江中心商業體已經支出了3000萬港幣的材料和建筑費,再預留4000萬港幣作為后續的費用。
整個長江中心建造費預估的就是7000萬港元,再加上地皮價值,總投入接近一個億。
一名管理層忍不住問道:“老板,覺得我們應該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