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月,恒生銀號正式更改為恒生銀行,何善衡為恒生銀行的董事長,吳光耀順利成章的成為了一名董事。
此時的恒生銀行在華人的銀行中,不過是一個中等銀行,注冊股本也不過3000萬,實收股本才堪堪達到1500萬港元。
吳光耀看重的是恒生銀行的潛力,以及何善衡、利國偉等人的能力;
自己要開銀行還不簡單,這個時候銀行牌照非常好拿,再加上自己在港島的信譽,成立一個銀行不在話下;
但是以后的發展是個大問題,時機也不對!
只有在,1965年發生大規模的‘銀行擠提存款’事件的時候,自己入場才是最佳時機。
在恒生銀行的會議室里,吳光耀作為董事參加了股東會議,會議由何善衡主持。
“今天除了宣布成立恒生銀行之外,還有一件事給大家通報一下!”
所謂的通報,不過是和吳光耀通報一下,因為吳光耀從不過問恒生銀行的事情,也不參與任何經營。
其他的股東,個個都是恒生銀行個管理層,自然早已經知曉!
吳光耀的這種做法,好似忘記自己在恒生銀行有股份似的,其實這是在讓恒生銀行眾人放松警惕。
“恒生銀行已經購買了一幢位于中環消防局一側的舊樓,準備馬上建設未來的恒生銀行大廈。”
吳光耀一聽來了精神,建大廈自己擅長啊!
“建設方找了沒有?我旗下的港島一建,已經有過建設長江中心商業體的經驗,再加上中區兩幢新大廈也在準備建設,技術方面絕對沒有問題。恒生銀行如果有意,晚點我讓港島一建給個方案和報價。”吳光耀化身業務達人,毛遂自薦道。
“工期來得及嗎?光耀你旗下兩座大廈同時施工,還有時間建恒生銀行大廈嗎?”何善衡關心的問道。
“完全沒有問題,高峰時期的港島一建,有過四個大型樓盤和一個商業中心同時建設;大家就請放心,我也是恒生銀行的股東,自然要當作自家的事情來干!”吳光耀拍胸保證道。
很快大家就表示可以,畢竟承包給誰也不如給港島一建;吳光耀的信譽還是值得肯定的,再加上這幾年港島一建取得的成績,在港島一眾建筑公司里,也是位居前列的存在。
吳光耀自然也不會賺多少錢,賺個5%到10%也就夠了!
何善衡接著說道:“銀行物業是銀行的信譽標志,所以我們要建的漂漂亮亮的,外墻采用玻璃幕墻和鋁材,就像光耀的麗思酒店和香格里拉酒店那樣的高樓。”
“何大哥,有眼光!物業這個東西雖然有漲有跌,但是把十年作為一個周期來看,那肯定是大漲的!”吳光耀贊同道。
恒生銀行修建大廈的資金,自然是來自儲戶的資金,不可能用自己的自有資金;所有,豪華一點也不用心痛,反正不是用自己的錢。
當然,更過分的是廖創興銀行,還拿儲戶的錢去做房地產,雖然也是大賺特賺,卻給自己埋下了禍根;就在明年(1961年),廖寶珊宣布,家族資產達到1億港幣,可謂是豪氣萬丈。
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擠提事件(1961年),廖創興銀行因為沒有足夠的現金支付儲戶,發生了大危機;找同行求助,但是廖創興銀行平時的作風不好,為了拉儲戶,把利息提的很高,不顧行業規則;自然沒有人愿意幫助他,哪怕是匯豐銀行、渣打銀行,也不愿意幫助他(收購);最后的結果就是廖寶珊急火攻心而死,廖創興銀行元氣大傷(沒有多少儲戶了,做銀行信譽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