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3月初,港府頒布新的建筑物條例,規定新建樓宇使用面積消減兩成,新條例在1966年1月1日開始實施。
一時間港島地產業震動,新建樓宇使用面積消減兩成,那就是意味著同樣的土地,可建設的住宅單元少了很多,利潤自然也隨之減少很多。
擁有地皮的地產公司,紛紛磨刀霍霍,爭取再1966年之前完成審批和施工。
地產商瘋狂造房子,業余炒家和職業炒家也紛紛登上舞臺,炒地炒房既有散兵游勇式的工薪階層和黃牛黨,又有集團作戰式的地產公司和大財團;
炒樓之風日益熾熱,幾乎到瘋狂的地步。
長江實業則不急不躁,畢竟已經有六個大型住宅樓盤在開發,剩下的三個也會在下半年進行開發;
吳光耀特意召開了管理層會議,會議上吳光耀喊出口號‘穩扎穩打,步步為營!’;
長江實業只開發現有的項目,并且長江實業的房子不允許成為炒樓花的天堂,只出售給真正買房的人。
原本大家浮躁的心一下平靜下來,老板發話了,大家還是做好手中的項目,不需要考慮其他。
吳光耀知曉歷史,手中就是再多的錢,也不會現在再去投資其他地產項目;
再說了,吳光耀手中的物業太多了,也需要幾年消化消化,順便等待下一次大機遇。
不過,長江實業不追加投資,并不代表港島的地產市場冷場;市場反而大行其道,買賣火熱!
都知道‘趁低吸納’這個道理,但實際上,人們多是‘趕高吸納’;
地產越是價格高,越是有人在炒,買的人反而越多;
剛需的市民如此,炒房的投機客亦是如此。
原因呢?
很簡單,這里有一個‘低潮會持續多久’的問題;
如果低潮很快過去,趁低購買者自然可以牟取大利;
那萬一這個低潮持續很多年呢,除非有資本雄厚的大佬,把這個房子‘腌’起來,否則一般商人連買房貸款的本息都承受不起,最后只能割肉保命。
剛需市民的心里就更好解釋了,房價火爆的時候,他擔心還會漲,所以會趁高買入;
房價低迷的時候,他擔心還會跌,所以持觀望態度;
兩種人(商人和市民)有兩種心理,但是都是一個共同點:房價低了我不買,房價高了我要買!
正是因為他們的這種心理,吳光耀才能趁著每一次機會,把手中的資金去購買哪些優質的地皮和物業;
低潮過去,吳光耀手中掌握的地皮和物業,就像捏著的白銀變成了黃金,大賺特賺。
不用等到九十年代,吳光耀就是港島最大的地主了。
直到目前,吳光耀已經把握住兩次機遇:
一次是因為1949年的時候,新華夏成立而引起的‘港島危機’,造成港島人心惶惶,地價暴跌(房價不跌)。
一次是因為1958年的時候,房產過剩引起的地產暴跌,地價和房價暴跌70%左右。
兩次機遇過后,吳光耀在地產上的實力,在港島已經算數一數二了。
目前,吳光耀全資控制的長實地產無疑實力非常的巨大,其資產情況如下:
一、五幢位于中區商業區的老式商廈,未來可拆掉修建新的商業大廈,目前價值1億港幣左右。
二、20萬平方尺的商業用地,未來可建四幢商業大廈,目前價值6000萬港幣左右。
三、在建的環球大廈,光地皮價值就已經高達4000萬港幣,建造費更是高達8000萬港幣;建成之后,就是一幢46層的中區地標性商廈,價值2億港幣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