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油廠除了加工出汽油等不同油品,還能生產氣態燃料、合成氣體、石油化工產品以及潤滑油和瀝青原料。
一名股東問道:“資金的問題怎么解決?”
吳光耀說道:“此時正是香港股市高峰,我們可以發新股,集資1.5億港幣用于投資煉油廠;同時,由我的家族出1億港幣,組成合資公司。這樣,大家意下如何?”
眾人紛紛討論起來,頓時整個會議室嘈雜,吳光耀也不急,而是看向馬登;
兩人已經事前交流過,馬登對吳光耀是非常的佩服,直接肯定了吳光耀的投資建議。
很快,絕大部分的股東同意了這個投資項目,所以就算通過了!
吳光耀把合作的首個對象,放在了英國BP石油公司,畢竟此時的港島還是英國的殖民地;
而且,中華煤氣的英資,也占據了很大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倫敦一直在拉攏吳光耀,既是出于政治傾向,也是出于經濟投資。
所以,吳光耀這次打算親自去英國BP石油公司談;
除了談關于煉油廠的事情,還打算談談吳氏家族進軍北海石田的事情;
這次要將吳氏家族的產業,伸進經濟的命脈——石油領域。
當然,吳氏家族并沒有石油公司,所以也勘察和開采不了油田;
但吳氏家族有資金,就是最大的優勢;
完全可以采取由吳氏家族和英國BP石油公司組成合資公司,進軍北海油田;
吳光耀之所以有信心英國人會合作,那是因為他們已經放開了北海油田的勘探權。
在六十年代,中東興起的民族解放運動沖擊下,西歐“宗主國”的影響力不復往日;
中東的能源大戶們不僅不再聽從號召,反而用石油經常威脅這些歐洲國家。
對于幾乎不產油的西歐,那風險就太大了!
為應對石油的嚴峻問題,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各國不得不將目光轉向未曾大規模開發的北海。
但是,由于周圍陸地均為基巖出露,加上海洋條件惡劣,此時的北海長期無人問津。
而且從石油開采的角度來看,海底地形復雜且海上氣候惡劣的北海,實在不是一個進行勘探的好地方。
為了能夠在短期內開采到石油,英國放開了北海油田的勘探權,并最先將本國在北海三分之一的海域劃分為960個區塊(每個區塊約259平方千米),用招標的方式向全球的石油開發企業發放勘探許可證。
令英國政府苦惱的是,即使英國在石油勘探權做出了巨大的讓步,當時全球的主要石油企業卻依舊對此不感興趣。等到招標結束后,仍然有60%的海域無人問津。
不僅如此,在英國放開勘探權后,幾十家參與投標的石油企業公司沒能打出一口可以投產的油井,紛紛陷入了虧損的境地。
由于連續幾年都開采不到石油,“北海無油論”開始在歐洲擴散,挑動著各方敏感的神經。
直到1969年12月,勘探了3年,花了3000多萬美元的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再也承擔不起北海油田的勘探虧損了。
于是公司管理層決定,打完最后一口井就放棄北海“收兵回營”。
就是最后一口井,終于勘測到儲存量在2億到3億噸石油的油田;
所以,從1971年到1975年,北海油田進入了油氣勘探的豐收期。
吳光耀心想,既然你英國人缺錢,又放開了勘探權;
那我出資,你出力,勘探出來后,你給我喝點湯不過分吧!
吳光耀之所以這樣做,除了想賺點利潤外,還想培養一些團隊,為以后進入石油勘察和開采積累點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