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3月初旬,香港的媒體突然報道:和記國際(和記洋行)在海外的投資,包括英國、澳洲、東南亞等地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尤其是在印尼的業務,遇上全球石油危機之后,更是產生了1億多港幣的壞賬。
消息一經媒體傳播,投資者大量拋售和記國際的股票;
和記國際在1972年3月巔峰時刻,市值高達72.5億港幣,股價達44港幣每股;
如今,和記國際的股價只有4港幣,不及巔峰時期的十分之一;
和記國際已經陷入嚴重的財政危機之中,有關公司倒閉的傳言滿天飛。
.....
長實大廈。
吳光耀拿著和記洋行的具體資料,認真的看了起來;
越看越覺得祈德尊是個人才,要不是股災和石油危機,和記洋行怕是超越怡和,也只是時間問題;
但正是因為祈德尊,和記洋行也才陷入現在的困境;
這就是所謂的成也祈德尊,敗也祈德尊!
此時,和記國際一共有7家上市公司、285家子公司及聯營公司,可謂體量龐大;
七家上市公司分別是:和記國際、和寶、屈臣氏、和記地產、都城地產、均益倉、海港工程。
1954年,祈德尊出任和記洋行董事局主席,當時的和記洋行不過是一家小洋行,和會德豐屬于聯營企業;
1963年,祈德尊向會德豐集團收購其屬下的上市公司——萬國企業的控股權;
其后,祈德尊通過萬國企業收購了未上市的和記洋行全部股權,并將萬國企業更名為‘和記國際’;
自此,相當于給和記洋行注了一個上市企業的殼,說以說‘和記國際’亦是‘和記洋行’。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和記國際進入急速膨脹的新時期;
祈德尊利用部分投資者看好洋行股票的心理,通過發行新股展開了一系列的收購活動。
1966年,和記國際先后收購了屈臣氏、德惠寶洋行、泰和洋行,三家歷史悠久的進出口洋行;
這三家商行與和記國際,組成了和記集團拓展進出口貿易、及批發零售商的核心。
自此,和記洋行從眾多洋行中脫穎而出,但是和記洋行并沒有停下擴張的步伐;
1969年,和記國際透過發行優先股集資7200萬港幣,收購了著名的黃埔船塢30%的股權,并取得了黃埔船塢的控制權;
這是和記國際發展史上的一個很重要里程碑,它奠定了然后‘和記黃埔’發展的堅實基礎。
和記國際收購黃埔船塢后,立馬重整該公司業務,并開始起了多元化發展:
首先,黃埔船塢在紅磡興建一座貨柜碼頭,開始貨柜運輸業的發展;
其次,黃埔船塢與華資地產公司合作,成立都城地產公司,欲發展黃埔船塢剩余土地;
最后,在1970年,和記國際透過黃埔船塢,收購了港島的大型貨倉集團——均益有限公司。
黃埔船塢和均益倉這兩家公司在九龍、本島,均擁有大量的廉價地皮,令和記國際一舉成為香港最大的地主之一,僅排在吳氏家族之下。
1973年,黃埔船塢將船塢(造船)、船舶修理等業務,與太古船塢合并,成立了聯合船塢有限公司,并在青衣島投資興建新興船塢;
黃埔船塢則加強地產及貨柜運輸業的發展,黃埔船塢和均益倉組成香港國際貨柜碼頭有限公司,投得葵涌7號貨柜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