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別忘了,1976年,港島的房價已經升值,地產盈利就能緩解很大的財政壓力。
而這一世,在1975年,港島的地產形勢,絕對沒有前世1976年的形勢好;
但吳光耀恰恰能帶領和記銀行,獲利了1.5億港幣,不得不說是一個很大的成功。
吳光耀采納了韋理的建議:“可以,向股民們派息可以提升和記黃埔的股價,有利于稍后我們發新股!”
和記高層臉上喜笑顏開,發新股,意味著公司能集資不少資金,至少能上億港幣;
這筆資金不管是投入現有的產業,還是收購公司,都能讓和記集團壯大,連同股份也會拉高。
韋理試探性的問道:“老板是想收購公司?”
吳光耀沒有隱瞞,會議室里都是和記集團的核心高層,不需要保密;
而且,現在吳光耀也不喜歡暗地里收購的買賣了!
“我們的目標是香港電話公司,加強我們在電訊領域的實力,而電訊就是我們和記集團的第五大產業。”
一番話語,高層們聽的很振奮,紛紛出言附和!
此時,吳光耀已經不知不覺的主導了和記洋行;
也就說,哪怕是和記三巨頭全部離職,吳光耀也很快能主導和記洋行,并不會出現混亂;
不聲不響的獲得了所有管理層的信任,這就是吳光耀的魅力。
韋理詢問道:“老板打算控股多少?”
吳光耀笑著說道:“35%足以,進可攻,退可守!”
百年來,香港的電訊產業一直由兩家英資公司壟斷,分別是英國大東電報局在香港的電報業務,以及本地英資公司——香港電話公司。
香港電報業務(英國大東控股),誕生于1871年,最初是有線電報,隨后發展為無線電報,再到現代的圖文傳真、數據通訊、國際電話、雷達導航等等;
香港電話公司(本地公眾上市公司),誕生于1882年,主要業務是香港本地電話,國際電話仍由人工轉接(第三方)。
倘若吳光耀不參與這場角逐,香港電話公司會在1981年被怡和洋行收購35%的股份,成為附屬公司;其后怡和因為在中英談判期間損失慘重,又在1983年將股份賣給了英國大東電報局;至此英國大東電報局壟斷了香港的電訊業。
隨著中英談判結束,英國大東電報局知道,如果香港電訊不是一家本地公司,對于跨越1997年,絕對處于不利;所以,又將合并的香港電訊在香港注冊,并實行一系列本地化,讓給中信20%的股份,配給粵省郵電1000萬股,任命李國保為主席,本地員工高達1.6萬人,占比98%.....
再后來,就是李超人的兒子和袁天凡的經典收購案........
而這一世,吳光耀的規劃是,先拿下香港電話公司的控制權;
待80年代,向英國大東電報局進行收購香港電報業務;
至此,吳氏家族就壟斷了香港的電訊。
和記電訊未來將在香港,海外大量投資電訊事業,移動手機網、2G、3G.........
總之,這又是一個幾千億港幣市值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