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統計了七十年代的歐美收購案,指出收購的最終溢價在44%至46%之間;
而由麥德龍集團、陸豐汽車集團、凱拉家族組成的財團,發出對渣打銀行的收購第一次報價就溢價50%;
由此可見,這個財團是抱著必勝的信心!
鑒于此,渣打銀行管理層頻繁和凱拉財團接觸,為自己鋪好后路。
不僅如此,很多持有渣打銀行的機構和家族,也答應售出自己手中的股份;
畢竟這也算是高位套現,加上渣打銀行本身就在走下坡路,大家并不看好渣打銀行的未來
原本一切非常順利,凱拉的收購團隊也非常順風順水的得到了大量的股東同意;
突然,收購團隊收到了一些股東的反悔,頓時緊張起來。
收購機構和家族手中的渣打銀行股份,都是采取的先游說;
待大家同意后,再統一簽訂股份轉讓合同;
這種操作方法,為的就是保證那些股東的權利;
至于市場上的散股,就沒有這種待遇了;
散戶要么前往達成交易,要么繼續等待;
等待的結果又兩個,收購一方繼續溢價,那么就是賭對了;
收購一方放棄收購,那么就是錯過了,損失非常的大。
凱拉的收購團隊有兩家顧問,分別是勞埃德銀行和蘇格蘭皇家銀行;
這兩家銀行在英國擁有巨大的能量,一個是貴族聯盟,一個帶‘皇家’兩字;
這就是凱拉團隊聘請兩家銀行作為收購顧問的原因!
很快,兩家銀行找出了問題的所在,并反饋給凱拉。
會議室里,凱拉和團隊正在研究采取什么措施。
凱拉說道:“居然是巴克萊銀行作祟!”
吳顯隅作為年輕一代,可不會對洛希爾家族有什么畏懼,甚至會覺得那只是一個沒落的家族;
而自己的家族如同冉冉升起的新星,自然要狠狠的踩在這種老牌家族肩上崛起。
所以,吳顯隅說道:“既然他們攪我們的局,我們同樣可以攪他們的局!他們想收購渣打銀行的股份,那我們也收購巴克萊銀行的股份!”
會議室的一眾收購團隊在心里說道,果然年輕不怕事大;
巴克萊銀行那可是比渣打銀行的規模,大了接近5倍的存在。
只有凱拉知道兒子為什么這樣說,因為吳光耀曾經預判過有人會阻止英國吳氏家族的成長;
畢竟你做事業已經做到了天花板,要是再在金融上有了落腳點,這不就是新的財團了嗎?
所以,為了應對可能存在的敵人,吳光耀給凱拉授權了100億美金的資金;
既然是商業上的事,那就是比誰的錢多,誰的決心大!
凱拉選擇支持了兒子的言論,說道:“渣打銀行,我們勢在必得,誰要是阻攔我,誰就是我的競爭對手,我會不留余力的較量。從現在起,我們要大量收購巴克萊銀行的股票,并要求進入董事會獲得董事席位。在收購巴克萊銀行的股票同時,我們要對渣打銀行提出第二次報價,溢價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