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誘惑,內部危機,顧一些有資格移民的人,就開始考慮起來移民的事情;
而如果要移民,首先就是變賣香港的資產,以及將手中的港幣兌換成外幣。
從1974年到1978年,港元兌美元的匯率一直穩定在4.5:1,79年后,港元開始緩慢貶值,到了82年,港元兌美元變成了5.2:1,但整個貶值的過程非常的緩慢,哪怕是做外貿生意的,對這種變化感覺也不明顯。
而這次,市民瘋狂拋售港幣,兌換外幣,導致了港府的外匯儲備急速降低;
隨后,港府出臺新的法律,大規模兌換美元必須有足夠理由,并通過港府的批準。
這個條例表明上是解決了問題,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無數黃牛開始利用法律的漏洞,安排普通百姓去銀行兌換法律所容許的最高外匯額度,再積少成多,高價賣給需要移民之人。
港府雖然也知道此事,但為了維護香江這個國際公認的“自由貿易區”的地位,只是在嚴厲打擊黃牛中介,但效果卻不佳,于是,外匯儲備繼續下降。
最終,大量港元被兌換,匯率急劇下跌,這又造成了香江普通人的龐大損失,于是這些人加入了進去,開始擼港府的羊毛。
香江內部的外匯兌換,由匯豐負責,但匯豐也是半個中央銀行,這類的業務也會承包給其他銀行,外匯急劇減少,這造成了部分銀行美元短缺;
最終,很多銀行開始暫停兌換美元,畢竟自己又不是‘央行’。
一家銀行宣布暫停兌換美元,人們擔心其他銀行也會跟隨其后宣布同樣的政策,于是就更積極的去其他銀行兌換美元,這導致了原本外匯兌換不緊張的銀行,立刻也緊張起來了。
最后,在擠兌之下,這些銀行也停了兌換美元的業務。
這些跑去兌換美元的人,他們最初的擔心,由他們自己實現了。
恐慌這玩意,是會迅速蔓延的;
黑市之上,美元越來越值錢,港元越來越貶值;
于是,一些商店開始以美元標價,拒收港幣;
市場上還出現了商品搶購熱潮,人們擔心手中的港元會變得一文不值,于是不少大型超市差一點被搬空。
吳光耀手中有大量的美元,但也不敢現在就放開兌換,因為這明擺著是虧錢;
此時,港幣和美元的匯率已經跌至6.8:1,但遠沒有達到低估;
到了9月份,這個匯率差點跌破10;
就算港府最終穩定了匯率,也是7.8;
如果現在放開了兌換,吳光耀將白白損失大量的財富;
自己托市,是因為自己算定自己不會虧損:
比方說投資商業地產,長期投資肯定是大賺特賺;
比方說增持自己公司的股份,這畢竟也能說是在抄底;
但自己如果拿自己的美元兌換給別人,明擺著是個虧錢的生意;
作為商人可以做點慈善,但不會去做虧本生意。
所以,港元風波初期和中期,吳光耀根本沒有打算貢獻自己的力量;
反之,因為大家覺得港幣不值錢,除了兌換外幣以外,還大量囤積物資;
這種行為,吳光耀舉雙手歡迎!
因為港島的零售業,吳氏家族壟斷著70%以上;
大家買的越多,到最后浪費的也越多,那么自己的零售生意也賺的越多。
因為知道歷史,吳光耀令旗下零售店,早就準備了大量的物資;
并且,在內地、日本、東南亞等地,增加了大量的渠道供應;
所以,市民囤積物資,吳光耀是最開心了!
當然,以吳光耀的身家和地位,倒不至于發難財,維持物價是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