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室。
副科長辦公室。
“終于看完了,完成了一個小目標。”
江浩合上最后一沓案宗,站起來伸了一個懶腰,四五個小時坐在那里一動不動地查閱案宗,確實是非常考驗人的意志力。
案情分析板上,此時已經貼滿了江浩整理的線索。
每個線索之間都有一條關系線相連,讓人一眼看去,第一眼覺得非常雜亂,但仔細研究,卻發現有跡可循。
江浩盯著分析板上的線索,暗暗揣摩兇手的作案細節。
從時間線來看,兩起作案時間,都是晚上10點以后,那個時候龍橋鎮居民的夜生活,并不豐富。
而且天氣寒冷,晚上10點以后,家家戶戶都躲在被窩里看電視了,顯少有人在外閑逛。
除了工廠下班的工人,也再無其他人了。
而兇手恰好挑選在這個時間點作案,顯然也是考量過的,這說明了兇手是有預謀的作案。
兩起案件之間的作案時間間隔只有三個月,且中間跨度一個春節。
顯然是他覺得警方沒有抓到他,讓他的膽子又大了起來,然后春節剛上班沒幾天,就再次物色獵物,主動作案,直到事情鬧大,才有所收斂,銷聲匿跡。
從地點來看,兩處拋尸現場都不一樣。
當時外面非常寒冷,兇手是不太可能在室外對受害人進行侵犯,那么侵犯她們的地方在哪里?
是不是同一個地方?
案件的難點也就在這里,是不是只要找到了這個侵犯的地方,就能把這個人找出來了?
江浩一邊梳理著兩名受害者從工廠返回家的路線,試圖找出規律來,只是有一點,她們具體被人襲擊的地點在哪,卻并不清楚,通過有限的監控還原,也很難確定位置,加上那天晚上雨夾雪,視頻模糊,所以監控基本是廢的,提供不了有價值的線索。
現在這些地方已經拆遷,很難還原出當時的作案環境來。
江浩找來一張那個時候的地圖,在上面進行了標記,把受害人的回家路線全部畫了出來,然后又把兇手的拋尸地點同樣標記了出來。
初步找出了兇手的活動半徑,而這個活動半徑,當初警方也都進行過了地毯式的排查,幾乎所有人都做了生物檢材的采集比對,排除了一部分懷疑目標。
19年前,龍橋鎮也屬于工廠密集型城鎮,因此吸引了很多外來務工人員,人員流動也比較大,這也是為什么案子至今都沒有破的原因。
通過研究案宗,江浩的心里也有了一些猜測:
兇手很可能就是外來務工人員,平時心里就有些變態,喜歡跟蹤尾隨,一直沒膽子下手,也可能是沒準備好,不敢下手,但是在12月12日這天,他覺得所有作案機會都滿足了,于是就行動了,拋尸后,他很可能就直接回家過年了,導致警方第一次破案與他擦肩而過。
想到這里,江浩突然靈光一閃,那是不是可以先從12月12日工廠就開始放假的單位查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