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妾怎么了?在古代這不再正常不過嗎?”
“這劇牛逼了,家里有法醫親戚正在做客,大家一起看的劇,據他說,劇中的以蛆蟲聚集來判斷是否有損傷存在的思路是正確的,他們也會以此來做出判斷!”
“我去,真的假的啊,李潯導演還懂驗尸?”
“網上搜的吧,現在網絡上這些碎片化的知識挺多的!”
“大家都聽片尾曲了嗎?頭皮發麻有沒有?”
“終于有人提到片尾曲了嗎?我還以為就我一個人喜歡呢!”
“片尾曲大贊,悲涼,蒼勁,大氣磅礴!”
“愛了愛了,超喜歡!”
“贊贊贊!”
看到有網友和自己一樣喜歡這首片尾曲,鄭博嘴角露出的笑容。
“主角好友孟良辰那段把我看哭了,真的,現在回想起來也沒覺得那段有多特別,可當時情緒不知道怎么著就是上來了,就是忍不住想哭。”
“我完全理解,因為我看那段的時候心里也特別的激蕩,感覺熱血上涌,不過比你強點,沒有哭出來。”
“小孟估計活不過五集,不是主角還敢單槍匹馬闖龍潭虎穴,主角主動提出陪著還敢拒絕,難道他不知道把主角帶在身邊能分享光環不那么容易死嗎?!”
“他一個劇中人怎么知道誰是主角?”
“哈哈哈,逗死!”
“挺喜歡孟良辰這個角色的,可別真的死了!”
總體而言網絡上絕大多數的評論都是正面的,不過也有一些不同聲音。
“整體看著還行,不過還是李潯的老毛病,就是把古人寫的太聰明了。看到有評論說以蛆蟲判斷是否有損傷的思路是正確的,現在的法醫都知道這點,這說明這是現代法醫的知識內容,那么古代的主角宋慈是怎么知道的?”
“我尋思這也不是穿越劇啊,他自己不是穿越者,他爸也不是穿著者,那么他是如何知道這點的?”
“我非常理解李潯導演想把他的主角寫的牛逼一點的良苦用心,可也要遵循基本法吧?同理還是《神探狄仁杰》系列中的《滴血雄鷹》案,大唐就已經知道避雷針的玩法了?這不扯淡嗎?!”
鄭博看了直搖頭,他最看不上的就是這種專愛雞蛋里挑骨頭的杠精,藝術本來就需要夸張,別說《大宋提刑官》只是一部電視劇,就是紀錄片也僅僅是還原真實而不是復制真實呢!
對于這種杠精,多看對方一眼鄭博都覺得自己是輸了。
不過他對剛剛那段以蛆蟲斷定損傷的情節同樣印象極為深刻,甚至他連當時的臺詞都記得幾句,于是他鬼使神差地將那些臺詞輸入到了搜索引擎上。
“九竅……蛆蟲,卻于太陽穴、發際內……腹內先有蛆出,必此處有損。”
具體的臺詞他記不全了,于是他將忘記的部分用省略號代替,最后點擊搜索。
然而令他絕沒有想到的是,他竟然搜出了原文:
“更有暑月九竅內未有蛆蟲,卻于太陽穴、發際內、兩脅、腹內先有蛆出,必此處有損。”
仔細一看,原文出自——《洗冤集錄·卷二·四時變動》。
鄭博再看原文作者——宋慈·南宋!
鄭博愣了一瞬,然后他震驚了。
“南宋?七八百年前?那時候驗尸手段就已經這么先進了嗎?”
于是他又搜索了“宋慈”兩個字。
“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漢族,建陽人,與理學大師朱熹同鄉……南宋著名法醫學家,中外法醫界普遍認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開創了“法醫鑒定學”,因此宋慈被尊為世界法醫學鼻祖。”
鄭博激動了,他以前可從沒聽過宋慈這號人,可是看著這簡介——法醫學鼻祖?!
這已經牛逼大發了吧?
不是說現代的東西源頭都是西方嗎?
原來咱們華夏在法醫學方面曾經這么領先嗎?
鄭博在一股自豪心理油然而生的同時,就想把這段百科甩到剛剛那個杠精臉上!
“你個龜兒子,看看,這驗尸手段是不是咱們老祖宗老早就已經知道的?好好看看,知道‘開創法醫堅定學’是什么意思嗎?你才幾斤幾兩,往這充大尾巴狼來了?李導知識儲備不比你強?”
從來不屑和杠精辯論的鄭博這次是真的激情滿滿,可正在這時候,《大宋提刑官》第二集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