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量具體地址的事情很簡單,畢竟大家都在現場看過,很快就把意見達成了一致。
不過在選擇主體材料的時候,大家卻出現了分歧,張書記建議用紅磚,縣城這邊可以送貨上門。
陳華和劉興華都打算就地取材,不過劉興華想要開采大青山的石頭,陳華則認為用木料做墻體應該能快一些把主體修建好。
“木材是潮濕的,修建好之后也很難立馬住人,如果用火烤倒是可以加速房間干燥了,可是又很容易讓木材變形,從而造成主體不夠牢固,這可是容易出大問題的。”劉興華勸說道。
“不是這樣的,等下雪后,天氣會非常干燥,到時候房間就算潤一點,也應該沒事兒,反而還可以給大家一個緩沖適應的時間,說到潮濕,又有什么地方比得上霧都山城呢?”
陳華自然也有自己的理由,主要還是擔心時間上來不及,畢竟看似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可是誰也不敢保證會不會出現什么意外。
天象最是多變,哪怕以后世的科技手段,依然不能準確的預測兩天后的氣象,又何況是現在呢?
更別說是一個多月內的氣象變化了,所以,什么事情都盡量打算在前面才是最好的選擇。
到時候如果還有時間也可以做一點其它的事情嘛,必然砍伐營地周邊的木料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不但可以開荒,還能囤積柴火。
要知道在這苦寒之地,柴火同樣是非常重要的物資之一啊。
而且,木匠活兒不但比石匠活兒輕松一些,其周期也要快許多,畢竟木頭才是真正的就地取材,而石頭距離就算再近也是需要轉運的。
在工具的損耗上面也同樣相差很大。
至于紅磚什么的,兩人都沒有考慮,等徹底安穩下來之后,以后需要擴張了,陳華倒是可以考慮自己修建一座紅磚廠。
三十公里的距離可能在后世并不算什么,但是在運輸條件極差的現在,這個距離還是太遠了一些。
而且陳華早晚也得自己修建紅磚廠,畢竟一座城市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
劉興華想了想,點頭同意了陳華的提議,笑道:“我倒是沒有考慮到這點,你們那邊山城那邊的人倒是不怕潮濕,反而更怕低溫,行吧,那咱們就用木頭來搭建主體。”
人都是一樣的,沒有什么地方的人怕什么,或者喜歡什么的說法,不過是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同罷了。
這些山城過來的人,剛到此地,自然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張書記沒有推銷出去紅磚,多少有點失望,不過也沒什么,畢竟距離確實遠了一點,他不過就是這么一說,能有生意更好,做不成生意也無所謂。
陳華拿出圖紙鋪在桌子上,說道:“這是我昨天晚上畫出的建筑草圖,你們幫著參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