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保一團隊的到來,意味著電影就已經可以開始拍了。
而港地電影圈,也讓丁保一見識了一把什么是效率。
許克己的《七劍》比這邊要準備的早,可是到了現在,許克己還在拉劇組,談籌碼。
可是港地這邊,直接就把全套人馬拉了過來。
所有崗位一應俱全。
就連賣劇組盒飯的,都是一整套的專業設備和專業人員。
現在只等丁保一和他的團隊把合同簽完,就能立馬開拍。
這就是電影工業化帶來的成果,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各司其職。
當然這也有另外的原因,港地的基本盤較小,各行各業的統一調度要簡單許多,而且他們的那種排外性,是一般地方更本見不到的。
所以其他人想進去這個行業討飯吃,打亂他們的運行節奏,那也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
要想在這一行里吃飯,你就等遵守他們的統一調度。
除非你是某娛樂公司的大佬,或者像薛明華這樣的巨星,才有自己挑選的余地。
劇組組建的快,各路配角也是立馬到場。
而且一個個的咖位都不低,不是金像提名10次以上的最佳男配,就被得過影帝提名的人,這些人在片中全都是沒什么存在感的人物,可是人家就是愿意出演。
這也說明薛明華在港地的影響力,還有對丁保一的重視。
同時也算是對丁保一的補償。
要不然金馬的最佳男配,國內最火的新晉一線,跑你這幫你帶新人,你這人情就欠的大發了。
如果不補償,等丁保一開口的時候,他就難受了。
專業、效率。
這是丁保一和港地團隊合作的第一印象。
不過也就那么一會會,他自己每次開拍電影,都有國影支持,速度比他們還要快,所以也就是稍微驚訝了一下。
第二個印象,就是他們表演風格,直接就是兩個類別。
各演各的,看著還好,也沒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可是當把兩者放一起的時候,那種別扭感和撕裂感尤為明顯。
內地演員都是正規學院派出身,本身情緒多是比較含蓄的,所以他們的表演整體性比較收斂,眼神和微表情的變化很豐富。
港地的演員則是生活氣息很濃厚,各種情緒的表達比起學院派,要豪放不少,而且肢體的表達也要更夸張一點。
所以當把兩方演員放一起的時候,如果學院派的演員功力不夠,一定會被港地演員秒成渣渣,壓戲壓的直接沒有存在感。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學院派的演技夠高,那么再看的時候,港地這種略顯豪放的演技,就有點鬧劇的意思。
丁保一,算是師承高越,標準的學院派。
好在他的功力有了提升,而且本身氣場足夠強,不至于被壓戲。
而且一挑三,絲毫不落下風。
第三個印象,驕傲而又自卑。
驕傲在于他們的專業,他們曾經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