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市舶司碼頭上,有一批職業的點燈人,他們每天晚上都會將燈籠點亮,掛在遍布碼頭的木樁子上。
如今的碼頭,雖然商船大部分已經出去了,但還是有一些零零碎碎的商船到位。
這些商船停靠在碼頭上,日夜不停的卸貨裝貨。
松江府市舶司,可不僅僅是去海外貿易,還會沿著大明的海岸線販賣貨物。
尤其是北平那邊,依靠著商船的運輸,如今的貨物,早已經能在很短的時間之內,運輸到北平那邊。
晚上裝卸貨物,因為光線不好,所以照明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必須要在碼頭這里修煉燈柱。
夜色的籠罩當中,陳松回到了知府衙門。
松江府知府衙門,可要比之前氣派的多。
盡管明朝有不修衙門的傳統,但背靠著市舶司,知府衙門每年也能有大量的結余。
這些錢知府也沒有吝嗇,除過必要的花費之外,也都花在了松江府或者知府衙門上。
門口擺放著兩個石鼓,看上去氣派不已。
大門上也重新上了漆,陳松從這些地方走過,來到了書房當中。
衙門當中的那些吏員,早已經將陳松提前點名要檢查的那些東西,全部放在了書房。
坐在書房當中,陳松開始檢查這些東西。
前任知府非常的認真,平時也非常的兢兢業業,挑不出任何的毛病。
所以擺放在書房當中的這些東西,數量很少,陳松也就花了半夜的時間,將這些東西全部處理完畢了。
夜色沉沉,月光之下,除了市舶司的碼頭之外,整個松江府陷入了沉寂。
偶爾會有犬吠聲響起,在這夜色當中傳出去好遠。
就這樣,一夜而過,沒有掀起任何的波瀾,也沒有什么意外發生。
陳松第二天的行程,和昨天的差不多。
只不過,這次去的并不是碼頭,二十和碼頭有一墻之隔的商業街。
這個商業街也是之前陳松提出來,如今的商業街當中商鋪林立,各種各樣的貨物,都會運送到這里進行販賣。
這里已經成為整個南方,最大的貨物交易市場。
雖然這個商業街不大,但是這里的任何風吹草動,都能讓整個大明的貨物價格出現波動。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這里寸土寸金,商業街當中小小的一間店鋪,一年的租金就要將近萬兩,而且只租不賣。
這些收入的去向和市舶司的差不多,除了留夠本地使用的之外,全部押解到的京城。
陳松的名聲在這里很響亮,只是見過陳松的人并不多,所以當陳松出現在這條大街上的時候,并沒有多少人認出了陳松。
陳松也樂得都沒有人認識他,雙手背在身后,一臉輕松地在商業街當中到處的來回轉悠著。
陳松停在了一家賣金銀細軟的店鋪外,店鋪的面積不大,也就兩米見寬,門前掛著一個巨大的招牌,上面大大的寫著“精作匠”三個字。
陳松想起了朱靜安,結婚這么多年,陳松有一個習慣,每到一處地方,就會給朱靜安帶一些特產。
陳松背著雙手,走了進去。
張鐵牛緊緊的跟在陳松的身后,兩個人的衣著非常的普通,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尋常掌柜一樣。
所以并沒有人將陳松,和那個高高在上的大明富平侯聯系在一起。
陳松走進店鋪,店鋪里面的店小二立馬就迎了過來。
他一臉笑容地站在陳松的面前,笑呵呵的說道“別看我們家的店面,在整個商業街上看起來不大,但是我們店的首飾工藝,乃是整個松江府城最好的。
就算是宮中的工藝,我們這的老師傅也略懂一些。也不是說我夸大其詞,在民間,我們家的首飾絕對可以稱得上這個”
說到這里,店小二伸出了自己的大拇指,一臉笑容的向陳松解釋著。
朱元璋幾乎每年都會給陳松大量的賞賜,朱靜安又是他的女兒,還是嫡女,所以賞賜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給朱靜安的。
這些賞賜里,有很多是賞賜給她的金銀首飾。
這些金銀首飾全部都是宮中的匠作局打造的,宮中的東西,自然精細美觀。
但和民間的相比,少了一分靈動,多了一分匠氣。
這個店鋪當中有很多展柜,展柜全部都是用玻璃罩的,這些展柜里面擺放著一個又一個金銀首飾。
陳松停在一個展柜前,彎下腰向里面看去。
一根金釵,靜靜的躺在一個錦盒當中,錦盒半開,露出了里面的釵子。
這釵子上面是用細薄的黃金打造的一個蜻蜓,蜻蜓的翅膀使用了點翠工藝,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