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嶺說道:“挖好了,在家中后院,紅薯和土豆現在都放在了里面。”
陳松放下心來,地窖是這個時代最好的儲存方式。
趙嶺問道:“哥,爹讓我問問你,明年還種不種土豆和紅薯?
爹說,收獲土豆的時候,問的人很多,恐怕那個理由只能搪塞一時,早晚會被發現。
縣令經常往家里跑,他對紅薯和土豆非常感興趣,經常詢問爹娘。”
趙嶺這話讓陳松陷入了沉思當中。
紅薯和土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消息傳開,若是處理的不好,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更何況現在陳松在應天府,而舅舅舅媽在老家。
若是有人鋌而走險,遠水難救近火,陳松鞭長莫及。
富平縣的這個縣令陳松不知道是個什么來頭,可朱樉就在西安府。
從西安府到老家騎馬不過一個半時辰的旅途,不得不防啊。
所以說,也是時候將土豆紅薯拿出來了,趙鐵繩已經種植成功,那其他的百姓應該也能種植成功。
這種東西早一天拿出來,就能早一天推廣下去。
更別說,遲則生變,耽擱的久了,誰知道會發生什么意外。
“縣令經常去家里嗎?”陳松問道。
趙嶺回道:“是啊,經常去,隔三差五就去,他對紅薯和土豆非常感興趣,經常從爹娘嘴里套話。
不光對紅薯土豆感興趣,還對你感興趣,甚至對和你有關的所有東西都感興趣,經常打聽你的動靜。”
陳松啞然,這個縣令有點意思啊。
恐怕是因為自己的緣故,所以這個縣令才對紅薯和土豆感興趣。
陳松對這個縣令來了興趣,追問趙嶺有關這個縣令的詳細事情。
趙嶺事無巨細,將和這個縣令有關的事一五一十的說了一遍。
根據趙嶺說的那些事情來看,這個縣令并沒有看出紅薯和土豆的優點。
也是,土豆和紅薯這種東西明朝人不曾見過,若是沒有人引導,很難將這東西往糧食上面掛靠。
想到這里,陳松放心不少。接著問道:“這個縣令是什么來頭?”
趙嶺一五一十的說道:“什么來頭不太清楚,個子不高,四十來歲,瘦的就像是猴一樣。
對了,他經常說你是家鄉的典范,每次來家里都要說一下你,還說讓你回去看看之類的。”
聽到這里,陳松可以確定,這個縣令很有可能沒看出紅薯土豆,只是用來和趙鐵繩拉話題的由頭。
陳松皺著眉頭,右手食指敲打著桌面。
良久之后,陳松再次問道:“除過縣令之外,秦王府有沒有動靜?”
“這倒沒有,沒聽說過秦王府有什么動靜,也沒來過咱們家。”趙嶺回道。
當時朱樉回去的時候,曾經用趙鐵繩威脅過陳松,這事陳松可一直記著。
現在聽到朱樉不曾動過趙鐵繩,陳松放心不少。
可這個威脅一直在,不能不提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