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急忙跪在陳松的面前,恭恭敬敬的說道:“小人多謝侯爺,侯爺的大恩大德,小人沒齒難忘!”
“行了,既然事情已經辦妥了,那我就先走了,這個孩子我就帶走了!”
陳松說著話,將跪在地上的鄭和攙扶了起來,帶著他,往外面走去。
周圍的那些人,見陳松已經挑選好了人,一個個面容落魄。
他們這些人當然明白,如果跟著陳松離開,將會是怎樣的好日子。
可現在陳松已經挑選好了,這些人的下場不言而喻。
這些人在看向陳松身后的鄭和時,眼睛當中多了不少不服。他們就算再不服氣,也沒有任何作用。
將此事完成之后,慶童去了朱元璋那里復命。
站在朱元璋的面前,慶童將剛才的事情一五一十原原本本的說了出來。
朱元璋正在處理政務,他抬起頭看向慶童,眼睛當中多了不少疑惑。
“一個瘦弱的小孩?這也不對啊,一個小孩子能干什么活?”朱元璋一時之間有些好奇,陳松為什么會挑選一個小孩子。
“這奴婢也不清楚,估計可能是侯爺見這個小孩年齡太小,又再加上比較瘦小,所以動了惻忍之心吧!”慶童說出了一個可信度比較大的答案。
朱元璋顯然也是這樣想的,除此之外,他再也想不出什么其他的理由了。
“既然如此的話,看來常青也是一個心懷善念之人,以前俺還以為,隨著他身份地位不斷的增長,他變的會像其他勛貴那樣。可是現在看來,這種擔心完全是多慮的。”朱元璋非常滿意的點了點頭。
他對陳松的這種做法非常滿意,他甚至覺得,滿朝文武都應該向陳松學習。
“從內府庫挑選一些好的東西,賞賜給他吧。”朱元璋安排道。
慶童領下朱元章的命令,走了出去。
陳松帶著鄭和走出皇宮,來到了外面的街道上。
盡管趙峰已經趕著馬車在宮外等候多時,但是陳松并沒有選擇乘坐馬車回去。
他就這樣帶著鄭和,走在回去的路上。
鄭和非常乖巧的跟在陳松的身后,陳松往哪走他就往哪走,陳松如果要問他話的話,那他就如實回答,如果陳松沒有詢問,那么他就不說。
“你來金陵有多少年了?這些年,過得怎么樣?”陳松隨口問道。
“來金陵有多少年,小人也不太清楚,那個時候,小人年齡還小,不是特別的記事。”跟在陳松身后的鄭和,一五一十的說道。
陳松點了點頭,重新換了一個話題。
“你認不認字?又或者說讀沒讀過書?”
“以前在家里的時候讀過書,但讀的不是很多,僅僅只能認識幾個字,也只是會寫自己的名字。”鄭和如實回答。
朱元璋對太監的管理非常嚴格,在洪武時期,宮中的太監幾乎都不認識字,朱元璋這是為了防止太監們掌權從而定下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