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對梁恩他們來說并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墳墓里有大量有機質的原因,所以趁著這幾天的時間,他們把一些樣本送回了位于都柏林國家博物館的實驗室。
因為樣本足夠多的原因,所以他們很快完成了對這些東西的檢驗,并將這處墓地的時間定位到了公元800~850年之間。
這也多虧了維京人傳統上用來修筑墓地的木頭都是現砍的,外加上有死者的遺骨,所以他們才能夠如此精準的鎖定這些東西具體的年代。
至于這個定窯白瓷盒來到這里的路線大家也有一個猜想,從墓地里找出的一個已經變成碎片的拜占庭風格藍色玻璃杯和幾枚來自拜占庭的銀幣指出了最有可能的一條路線。
作為橫跨亞歐之間交通要道的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聚集了各種各樣的東西,從維京雇傭兵,商人到來自于歐亞非三洲的各種財富。
而對這座城市常客的維京人而言,看見什么有意思的小玩意兒的話,掏錢買下帶回故鄉也是非常合理的。
同時相對于其他的東西來說,來自東方的瓷器這種體積小且價值高的物品顯然非常有利于那群維京人進行長途販運,自然也會被這些人列作物資采購的首選。
除了這個定窯白瓷盒以外,他們從這座墓地里找到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一個已經腐爛了大半,但還能看清秤桿秤盤的一個小型的天平和五六塊用鉛做的砝碼。
這種只有人小臂尺寸的天平是用于核查硬幣中貴金屬含量的,因為那個年代假幣盛行,而假幣主要里面加入了鉛和錫,重量與真幣不太一樣,用天平和砝碼能夠鑒定出來。
不過這種制作精巧的天平也并不是什么常見物品,往往只有那些家財頗豐的商人才能夠擁有。也就是說墳墓里的這位維京女性不但是一位戰士,也是一位商人。
實際上,古代這兩種身份并不矛盾。考慮到古代遠比現在更加混亂的治安環境,所以一位商人有著強大的武力也并不罕見。
不過即便如此,這位墓主在那個年代也應該是一位佼佼者了。尤其是在那個有著明顯性別歧視的年代,能以女子之身做到這一點更是不容易,所以梁恩覺得的確應該把這里的故事傳遞出去。
終于在整處墓穴都清理的差不多的時候,來自華夏的拍攝小組和幾位專家一起來到了這個地方并展開了拍攝工作,不過他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語言不通。
和漢語不同,英語并沒有所謂的標準語言,因此哪怕都是以英語作為母語或者法定語言的國家或者地區也未必能聽懂對方說的話。
所以這個拍攝小組所掌握的英語在和愛爾蘭人交流的時候自然有一些問題,好在梁恩這個時候正好能幫上忙,幫助他們和工作人員溝通。
“麻煩你了,梁老師。”當梁恩幫他們完成了溝通之后,陪同這個拍攝小組過來的大使館工作人員向他致謝道,“我們沒想到這邊的愛爾蘭口音會這么重。”
大使館一方接觸的民間人士往往并不算多,所以在面對那些普通工作人員時自然會有各種問題。
“沒事,畢竟大家都想把這個東西拍好,所以互相幫助自然是應該的。”梁恩笑了笑說到,“如果還有什么需要幫助的話請找我,能幫上忙的我都會盡量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