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架感言里,我說過,這本書之所以在開書時候,寧肯降低主角逼格,爽感,也要堅持這么寫,很大程度,是為了練習人物塑造。
這個題材,如果抬高主角逼格,凸出尊卑上下級的關系,肯定會讓主角與配角的人格出現不平等,而我覺得,人格的高低,會嚴重影響角色間的互動,這是我從創作沙盤過程里獲得的教訓,而想要塑造人物,互動又是關鍵。
在這個思路下,我嘗試用一些手法,有意識地塑造人物,雖然很粗糙,生疏,但行為無疑是積極的,應該保持下去。具體的手法,嘗試的路線,沒必要詳說,大體上,是對打標簽和cp化這兩方面進行聯系,人物的塑造和節奏不同,后者可以從訂閱上清晰看到進步與否,前者很多時候,只能憑感覺……我個人認為,整體上是有提升的,這從前后出現的人物上可以做對比,朱一聞的塑造前期失敗,所以他很長一段時間神隱,沒戲份,因為我覺得人物形象模糊,后來在長白山劇情嘗試拉了下,稍微好了一點,蘇寧死,奔喪那陣又拉了下,稍微又好了一點點……但還是不合格,這說明了第一印象的重要。雪莉的塑造有點可惜,這個人物我是想過用力塑造的,但后來玩砸了,反思下,問題出在畫風和定位上,雪莉的畫風一度與故事整體不符,定位更是模糊,雖然戲份不少,但缺乏彰顯魅力的劇情,到后面,直接丟過去,和喬索索組cp了……玖月同樣有點無力,開場是可以的,但隨著成績下滑,劇情無力,我沒有閑暇給她更多的發揮空間,這個人物有點高開低走……還有……算了,不細說,至于沒有記憶點特別深的人物,主要是因為篇幅原因,沒有空間進行人物性格轉換深挖,這部分倒沒什么說的,有過經驗。
還有……對了,在寫沙盤時候,我意識到了“三人一臺戲”的設置,也進行了實驗,很明顯能感覺到,想要將人物互動寫的活潑生動,三個人的組合是最合適的,不只是人物,包括一張地圖,如果想要讀者熟悉它,用三個標志建筑物來錨定,也很有效,以后有機會嘗試。
第三個問題,是結構。
在這方面,我過去的理解是非常淺薄的,僅限于說,例如諸天流,一個副本連一個副本這樣的結構,或者一個個的單元劇,或者傳統玄幻題材,主角先在一個小地圖,將實力和名望提升到頂點,然后進入更大的地圖,重復上述過程這種。等等。
更近似于,整本書大的框架。
后來,慢慢回想起上學時候學的一些,總分,總分總,并列,遞進……這些文章結構,但僅限于回想,沒什么深的感悟。
再后來,逐漸開始意識到,更細化的,在劇情排布上的結構安排,開始模模糊糊,摸索著使用,比如第一卷和第二卷的銜接,又比如,魔都卷整體的劇情,是高低高的曲線。甚至嘗試了兩次雙線結構,模仿影視劇的推進方式,兩條劇情線一起推,然后集中一點爆開(這一點被吐槽了,說劇情切換的頻繁,影響了閱讀體驗……)東京卷也做了結構安排,當時還有些洋洋自得,覺得自己有所提高,當時這樣做,也的確有一些幫助,比如說,對一卷劇情的掌控感更強,寫著有底氣,但現在想想,這里的嘗試還是非常粗淺的,更傾向于“劇情排布”,和一些好作品提到的結構,不完全是一個東西,那段時間,我心里覺得結構很重要,但并不清楚它到底為啥重要,結構這個東西對小說的意義在哪。
這個問題,直到我完本,重新審視整本書,并去重新看了大奉和大周(詭秘段位高,看的迷糊),才有了一些感悟。
結構好,可以令劇情緊湊,一段段劇情間存在內在的聯系,存在暗線串聯,就更有看下去,看到結尾的欲望。
一個單元劇,每一集獨立,彼此沒啥聯系,讀者說放下就放下了,不會想著看到結尾。
而一個結構好的故事,少看一段,可能就看不懂了,像是詭秘就是這樣,我去聽書,一個走神,回過神來,發現劇情接不上了,看不懂了……只好倒回去重新聽,相反的,有些書,跳過了一段,好像也沒啥影響,以往我覺得這是“水”的問題,但現在覺得,也是很多劇情間沒有內在聯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