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這37MM反坦克炮,還可以說是一種諷刺,因為它是德軍PAK36型反坦克炮的仿制品……
一戰結束時蘇聯軍工薄弱,他們急需現代化軍械制造國家的援助,而美、英等國出于意識形態的原因當然不會為其提供幫助,此時的德國卻在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下不準生產,于是兩國很快就一拍即合:德國以向蘇聯提供援助的名義研發并生產反坦克炮。
于是就有了這款德國稱之為PAK36,蘇聯稱之為的M1930的37MM毫米反坦克。
但現在,蘇聯卻使用這款反坦克炮打德國的坦克,正可愣世事無常。
另一輛德軍坦克這時發現了危險,趕忙調轉炮口……但已經太遲了,又是兩發炮彈出膛,坦克很快就冒起了一陣黑煙癱瘓在原地。
舒爾卡大叫:“機槍開火!”
立時槍聲大作,早就做好準備的戰士們在推開射孔蓋的一霎那就扣動扳機將子彈朝敵人頭上傾瀉,泥水飛濺血肉橫飛,只打得德軍到處亂逃潰不成軍。
但是當然,蘇軍的機槍陣地從幾個方向形成交叉火力朝德軍射擊,德軍很難有什么人能逃回去。
只不過十幾分鐘,陣地上就躺滿了尸體,橫七豎八各種姿勢,放眼過去一片鮮紅,低洼地里甚至都匯集起了一灘血水。
人有時就是這么脆弱,看起來威風凜凜,但如果失去了掩護,僅僅只需要幾分鐘……就是生與死之間的區別。
第333團其它防區的情況基本也差不多,闖進他們包圍圈的德軍被十分輕松的打了回去,而且還損失慘重,防線上立時就多了一輛輛冒著煙甚至燃起熊熊大火的坦克殘骸。
但是其它防區就沒有這么幸運了。
其它防區因為沒有對碉堡進行偽裝,所以德國人老遠就可以觀察到蘇軍碉堡的位置。
甚至他們還可以通過望遠鏡識別出那些射孔是火炮還是機槍……火炮的射孔會比機槍射孔大一些,這可以說是設計上的失誤。
當然,火炮由于口徑更大、炮身更長,所以需要更寬、更大的射孔,問題就在蘇軍可以人為的將機槍射孔擴大將兩者設計成一樣大小,這樣至少可以避免敵人只需要用望遠鏡一望,就知道火炮的位置然后很有針對性的制定出進攻方案。
更糟的還是,德軍在一戰期間就創立了利用突擊隊進攻敵人永備工事的戰術……一戰主要是塹壕戰,敵我雙方都構筑堅固的戰壕、碉堡群對峙,那時的德軍就開始研究如何用步兵突破這些工事。
到了現在,德軍的這種戰術已經發展完善。
他們用坦克掩護著步兵和工兵前進,抵進射孔后就在坦克的火力掩護下讓步兵、工兵從死角靠近,然后將炸藥、手榴彈從射孔拋進碉堡里或是用火焰噴射器朝射孔中噴火。
蘇軍的碉堡工事在這種戰術下竟然無計可施,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德軍將他們的碉堡一個個炸毀:繼續呆在碉堡里就是等死,走出碉堡防御又是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