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出去透透氣嗎?”小偷問。
“如果你想死在敵人手里就去吧!”舒爾卡回答:“但是出去后記得帶上門,我可不想德國人從門外把手榴彈投進來!”
“好吧!”小偷吃力的回答:“他們應該改進下通風系統!”
“算了吧,福瓦利科夫同志!”老兵回答:“兩年前這里的所有設施都停工了,我們用的機槍或許都是不久前才加上去的!”
“敵人來了!”舒爾卡大叫。
戰士們全都站起身來回到自己的崗位上。
“那是什么?”老兵透過射孔往外望時就驚恐的叫了起來。
“是坦克,不是嗎?”小偷不假思索的回答。
“不,我從沒見過這樣的坦克!”老兵說。
“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區別!”演員支持小偷的說法。
但舒爾卡卻知道老兵是對,他認出了那是德國人的“三號突擊炮”,可以說是設計來用于進攻碉堡和永備工事的利器。
它的特點就是……不存在薄弱的側裝甲,它的側裝甲和前裝甲都是50MM厚。
而蘇軍所使用的M1930型37MM反坦克炮在100米的距離上發射穿甲彈時的穿深只有34MM,這還是垂直穿深。
也就是說,無論是正面還是側面,蘇軍都很難對“三號突擊炮”構成威脅。
大炮加突擊炮,似乎足以對付蘇軍的防線,因為突擊炮就相當于一個移動的碉堡,德軍可以“碉堡”對碉堡的進行壓制,接著在外有更大空間和自由的德軍工兵就可以發揮出作用對蘇軍的碉堡實施爆破。
但是,如果德國人認為“木屋偽裝”只有這么簡單那就錯了。
“少校同志!”舒爾卡給加夫里洛夫少校打了個電話:
“我想是使用2號方案的時候了!”
“你認得那些坦克?”加夫里洛夫少校問。
“不,我從沒見過它們!”舒爾卡撒了個謊,他只能這么說,因為此時德軍的“三號突擊炮”的數量還不多,投入的也不多,作為一個小兵的他當然不能知道更多有關的信息。
舒爾卡說出了一個理由:“但是,如果德國人用上了它們,就意味著我們很可能無法對其構成威脅!”
“說得對!”加夫里洛夫少校表示贊同。
這其實也暴露了蘇軍一個致命的弱點……“三號突擊炮”已經用在“斯大林防線”的其它部位甚至對蘇軍構成了很大的威脅。
如果是其它軍隊,比如英軍、美軍,那么當然會在第一時間把這種裝備的威脅甚至可能可行的對付方案通知全軍。
但蘇軍卻并非如此,這不只是因為他們的通訊設備極度落后信息傳播不暢,更因為其軍官素質普遍不高,前線的官兵用坦克來形容“突擊炮”而位于后方的指揮官則稀里糊涂的也以為只是坦克,于是許多碉堡就在這種“無知”的情況下被攻破。
當然,這情況不會發生在333團的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