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前進了一公里左右才撞上了德軍的防線。
偵察兵向加夫里洛夫少校報告道:“前方五百米,德國人的防線,沙袋工事!”
沙袋工事是在泥濘地和沼澤附近常見的筑壕方式,原因是如果在這里構筑野戰工事將面臨一個嚴峻的困難……積水會往戰壕里滲。
如果是在夏季這一點或許還可以接受,但是到了現在,沒有人能躲進那滲滿水的戰壕里超過十分鐘。
加夫里洛夫少校點了點頭。
沙袋工事的弱點在于它更容易突破,因為它是構長在地面上的,這對于擁有坦克的蘇軍來說很有利……坦克甚至不需要步兵的指引都能輕松的發現并摧毀目標。
于是加夫里洛夫少校就讓部隊潛伏在附近等一等,讓更多的坦克上來并讓它們展開進攻隊形。
“準備好了嗎?”加夫里洛夫少校問。
“是的,少校!”士兵們一人接著一個回答。
舒爾卡沒有說話,這個問題其實不需要問,戰爭在任何時候都沒有“準備好”的時候。
“前進!”加夫里洛夫少校大聲下令,傳令兵揮舞著信號旗給坦克發信號,坦克后的跟隨兵馬上將命令通過電話傳達給坦克。
于是“隆”的一聲,坦克發動機巨大的噪音就響了起來,一輛輛坦克從它們隱身的灌木叢中開了出去暴露在敵人的視線前。
舒爾卡帶著部下跟在坦克后方前進……如果是在以前,一個連隊應該要有三輛坦克協同,也就是每排一輛。
但是現在,泥濘地中顯然無法有太多的坦克同時前進,這會給步兵造成沉重的負擔而無法進攻。
于是縮減至一個連隊只有一輛坦克協同。
槍聲和炮聲很快就響了起來,子彈打在坦克裝甲上在發現一陣清脆的響聲的同時還擦出一道道火星,就像高壓電線上閃出的一道道電弧。
子彈的響聲并不明顯,因為它被T34發動機的噪音掩蓋了,但是反坦克炮炮彈的響聲卻是結結實實“鏗”的一聲,有時甚至還能感覺到地面一陣震動,就像有一把大錘往爛泥里狠狠的砸了一下……其實那只是反坦克炮炮彈被彈開然后打進地里。
這種情況不多見,T34坦克是裝甲是向上傾斜的,因此反坦克炮炮彈更多的是往頭頂上彈開。
接著,蘇軍的炮兵開火了。
“喀秋莎”火箭炮齊射時在頭頂發出特有的尖嘯聲,火箭彈直撲敵陣,然后升騰起濃密的黑煙和深紅色的火苗。
對于“喀秋莎”這玩意舒爾卡當然不陌生,甚至還可以說是如雷貫耳,但對于這時期的蘇軍士兵來說卻是個新鮮玩意……它是在德軍全面有進攻幾天后才緊急投入量產,到現在全軍不過只有兩百多門,而配屬給第16集團軍的就有一個火箭炮團36門。
(注:41年火箭炮營的編制是每團3個營,每營3個連,每連4門)